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您吃饭了吗?”
2016-02-25 09:06:17
 

  中国是礼义之邦,很讲究礼貌,熟人见面总要打个招呼,表示问候。不同的时代打的招呼是不同的,我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是“您吃饭了吗?”

  我解放前出生在农村,由于外侵、内战,再加上天灾人祸,生产十分落后,生产力非常低下,听老人讲,当时粮食亩产也就100多斤,广大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很多家庭都是糠菜半年粮,遇到自然灾害,连锅都揭不开。吃饭问题是广大群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因此,群众间也互相关心,见面头一句话便是“您吃饭了吗?”解放以后,新中国成立了,广大群众翻身当家做主人。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广大群众生活依然还是非常困难,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吃饭问题仍然是人的大事。加之多年形成的习惯,群众见面还是问“您吃饭了吗?”

  “您吃饭了吗?”成了农村乡亲间见面问候的口头禅,但往往因不顾时间、地点,而闹出笑话。实行合作化以后,农村取消了一家一户的私厕,建立了公厕。由生产队派专人维护卫生。听说有位老人刚从厕所出来,与正去厕所的晚辈走个对面,那晚辈主动向前辈招呼,顺口说“您吃了吗?”前辈听了,脸色大变,怒斥晚辈说:“吃什么吃,你傻呀!这是什么地方。”弄得晚辈脸涨得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件事成了农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还听说,两个远房亲戚在街上见了面,时至中午,一个人客气地说:“您吃了吗?没吃到我家去吃吧。”这本是一句客套话,谁知遇到了实心眼。那个人正没吃饭,听到有人请吃中午饭,心里那个乐。请人吃饭的那个人往家走,被“请”的亲戚紧跟在他后边。那人就想,我中午还没有饭吃,他要真到我家怎么办,得想个法子甩掉他。快到家门口,请吃饭的那个人紧走几步,进门后对跟他吃饭的那个人说:“您不进来了?”说完把门关上了。后边那个人之前还在为中午饭有着落了而心中暗喜,没想到饭没吃成,却吃了闭门羹。其实,不能怪请吃饭的人小气,确实管不起一顿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现在又提出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基本的温饱已经不是广大群众关心的首要问题,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见面问“您吃了吗?”的少了,有的问“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有的问“您炒股吗?”还有的年轻人见面问“您上网了吗”,等等。这种问候语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

  “您吃饭了吗?”这种问候语已经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对我们老年人来讲,回忆那段为吃而发愁、为吃而奋斗的历史,更珍惜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活;对年轻人来讲,了解那段历史,是教育、是激励,不仅要奋斗,还要继承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