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关厂不忘面粉债 七旬信义老人账不还完不搬家
2016-02-24 13:15:50
 

王学龙至今还留着多年前村民没领完的面粉账本。 张凌飞 摄

  一本泛黄的账本上,记录着当年村民存在自己面粉厂的面粉数量,虽然已经过去10年,但在70岁的王学龙老人的眼中,这是自己欠村民的东西,一天不还掉,自己就得坚守,直到还清账本上欠下的所有面粉,“村民信任我,我就不能走,欠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还掉!”

  18年前开厂,村民存下小麦换面粉

  1992年,王学龙和妻子来到开发区的中云街道,与山后村(现为山后社区)合资办养鸡场。后来,因为污染等问题,养鸡场被拆迁。1998年,王学龙用拆迁补偿款租用了山后村的空置礼堂办起了一家面粉厂。

  面粉厂刚办的时候,当地的村民都喜欢将自家收获的小麦送到他的面粉厂,将小麦直接折换成面粉,需要的时候就到厂里去取,“当时按照1斤小麦换8两面粉,给大伙进行兑换,他们放家里有时候怕潮湿发霉,放我这里就没有这些担心了。”

  “为了方便存取,我帮每户村民都开了一个‘户头’,类似存折的小本子,这样,可以记录每家存的面粉以及还有多少没取走。”王学龙回忆,当时山后村包括附近有400多户村民在他的厂里存面粉,最多的一户达到七八千斤。

  厂子关了,200多户村民面粉没领完

  随着开发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耕种土地陆续被改作他用,不少村民转向了别的经营门路,村民们种植小麦少了,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王学龙的面粉厂生意慢慢不再红火,最后仅能维持收支平衡。2007年,王学龙的面粉厂关闭了。

  “当时关厂的时候,还有200来户村民在我的厂里存有面粉,少的一两百斤,多的还有三四千斤。”王学龙说,虽然自己的面粉厂不开了,但是欠村民的这些面粉不能不还,所以,虽然厂关了,但是他依然留在厂里,只要村民前来,他就想办法继续支付对方面粉,“一开始厂里还有面粉,后来没有了,我就自己买面粉,要是碰到有人来的时候刚好没有面粉了,我就直接算钱给他们,这样省得他们再多跑一趟。”

  为了兑付欠下村民的面粉,王学龙和老伴不敢离开,“如果我搬走了,他们的面粉到哪里领啊?”王学龙说,很多存面粉的人他都不认识,有不少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他们不愿意一次把面粉全部领走,因为吃不完会变质,所以明知道厂不开了,但是村民们还没领取面粉的习惯却没有改变。

  面粉10年涨价3倍,自掏10多万来还账

  几年前,原来的面粉厂拆迁后,王学龙和老伴就在厂的附近租了一个门面房,靠一个地磅给车辆称重来维持生活。

  记者了解到,当年村民存面粉时价格大概在0.5元一斤,现在的面粉一斤涨到2元左右,但是王学龙依然按照账本上的数字给面粉,从没少过村民一斤。10年来,他都自掏腰包购买面粉还给村民,前后花了十几万元,今年春节前,他又花了5000多元买了近3000斤面粉,被村民全部领走。“我自己现在没有什么收入,基本上都靠子女给钱。”对于王学龙的做法,老伴刘洪华非常支持,“欠人家的,就要还人家,不管多少年,这都是应当的,人家当年种的庄稼也不容易,自己再困难,也不能赖账。”

  “你看,这些都是没有领走的面粉的账目。”王学龙拿出一本已经泛黄的账本,翻开账本,记者数了数,还有17户村民共计5000多斤面粉没有领完。村民徐延付家还有1415斤没有领走,他告诉记者,他跟王学龙认识20多年了,因为相信老人的为人,所以自己非常放心。

  王学龙的三个子女早已成家,孙子都读大学了。儿女多次要求老人回老家居住,但因为欠着村民的面粉,所以老人一直没有答应,“不把这些面粉还掉,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没解开,等面粉全部兑换了,我就带着老伴回老家,做人要讲诚信,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飞 通讯员 俞广兵)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扬子晚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