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说
本报记者 钟菡
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活动昨日启动,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三个市级文化设施,无不以“国内顶尖”、“世界一流”为建设目标。有了良好的硬件,软件能否跟上?这是广大市民所关心的问题。
上海图书馆东馆:数字时代图书馆
建成后的上图东馆将成为“第三代图书馆”。“第一代图书馆是以书库为中心,典型代表是杨浦图书馆;第二代图书馆是开架阅览,也是我们现在的样式;第三代是数字时代的,以交流为中心。”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透露,上图以典藏为中心,依然有4万平方米书库,有很多研究空间,因为所处区域科学院和大学集中。上图东馆则是面向大众的、现代化的图书馆,所以大众空间很大,把书库缩到最小,“只有5000平方米是书库,更加强调人与人、人与书可以交流的空间,也给青年设计师出了很大的难题。”
未来,上图东馆也将注重数字图书馆建设。“我们把每个数据像编目一样贴标签,然后把数字资源全面开放出去,让读者参与到设计中。读者可以用我们的数据去做他们的APP,然后从他的角度来挖掘我们的资源。”以家谱为例,在未来上图东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纸质家谱,还可以获取数字化家谱资源,并和海外华侨华人链接起来,“那将是个多维的家谱空间。”
上海博物馆东馆:打破封闭式展陈
未来上海博物馆东馆将展些什么内容?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东馆展陈内容一方面要符合上博的典藏基础,同时也要符合上博的定位。上博是以国家古代艺术为主的国家级博物馆,需要有一个版块较好回应中国古代艺术文明中具有典型特征和意义的部分。上博又扎根江南地域,需要有相关版块回应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同时,上博在近些年做了大量上海地区的考古挖掘,也需要从艺术的角度揭示上海的古代文明。此外,展览也要有全球视野,在世界格局的大脉络中讲好中国故事,比如回应“一带一路”战略,做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展览。
目前,上博展厅所有展厅都是封闭式的,用的是人工光不是自然光。“这是1993年后影响整个博物馆界的展陈方式。”他希望,上博东馆可以打破这种封闭式的展览方式,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展厅内部、不同的展厅之间、建筑内和建筑外追求一种通透性。“其实,这种趋势在国际上已经慢慢出现了,希望通过东馆在国内形成好的范例。”
上海大歌剧院:以民族原创为基础
上海大歌剧院的建设开创了全国专业歌剧院的先河。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介绍,上海歌剧院为了实现国内领先、世界知名歌剧院的目标,将聚焦多元、精湛的艺术定位,一方面把原有的剧目巩固下来,包括《波西米亚人》《图兰朵》《卡门》 等世界经典歌剧。更重要的是坚持以民族原创为基础,加强原创剧目的经典化。
“上海歌剧院打造的红色经典剧目三部曲《江姐》《长征组合》《黄河大合唱》都是我们的保留剧目,此外还有新创作的歌剧《雷雨》《燕子之歌》等,原本有中外经典剧目35部,在‘十三五’规划中,为剧院建成做充分准备,将扩大剧目选拔。”张庆新表示,这些剧目一方面通过自己创作打造,一方面和世界各国著名剧院合作推出,同时还将引进世界著名歌剧院到上海来演出。作为一个专业歌剧院,也需要为各种不同版本的歌剧提供演出平台。将力争在2020年之前,有50部大型歌剧剧目与硬件设施做很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