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2月1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杨帆 杨稳玺)熟稔的新年段子、喜庆闪亮的霓虹表情……不知从何时起,戏谑调侃长辈的手机拜年方式,成了春节期间一些年轻人之间的热门话题:“这么乡村非主流拜年图片对我造成了一万点伤害”,“这哪是拜年啊,这简直是恶意刷屏,我手机都卡得不动了”。
在互联网时代,“吐槽”已然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网友以幽默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和对现实问题的态度。跟着移动互联网成长起的“80后”“90后”甚至“00后”,自然能紧追社交媒体中的新风尚。而父母一辈作为“后来者”,充满诚意但和子女的语态“格格不入”的拜年问候,被后辈解构、调侃,成了一个个充满黑色幽默的笑料、包袱。
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近日的采访中,有不少父辈告诉记者,子女给自己买了智能手机,并教会他使用了各类手机软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自己对智能手机这个“新玩意儿”十分喜爱,觉得通过各类手机社交软件,拉近了自己和子女之间的距离,并努力学习年轻人的手机语境,希望能够更好地和子女沟通。
然而,父母主动与年轻人沟通的方式和内容——从朋友圈的“鸡汤文”到家人群里的“养生贴”,从聊天时错用的表情、不会清理手机垃圾到老套的拜年方式……却成了子女的黑色幽默。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对长辈、上级等传统文化观念里“强势”元素的“吐槽”,反映了当今年轻人独立思考的特质。但是,面对长辈发来的祝福,子女看都不看、一关了之,或者极尽戏谑、调侃,真的合适吗?
父母老去了、子女长大了。父辈的思维会被过去所局限,跟不上当下的流行时尚,这也是正常现象。如同子女在年幼时的幼稚表现,赶不上父辈的思维一样。父母们如今的“学不会”和“做不好”,不正像当年子女们的蹒跚学步?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辈的耐心教导。面对他们发来诚意满满的祝福,子女是不是也应该多感受其中的温暖,少一点戏谑。毕竟,父辈对子女的关心,是不应该被调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