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记者谈昦玄 郭鑫 白林)春节期间,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里,游客如织,人们徘徊在铁锈驳杂的古城墙下,等待观看地道的民俗活动“打树花”。
蔚县位于北京正西,张家口市南端,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北方民俗文化在此地铺开了色彩丰富的卷轴。近年来,蔚县依托民俗开发特色旅游,有500多年历史的“打树花”就是其中一项。
在观者瞩目下,反穿羊皮袄、头戴草帽的王德从暗处走到墙边,他面前是一盆火星迸溅的铁水。王德将木勺伸进铁水中,舀起一勺滚烫铁水,泼洒到冬季里冰冷的古城墙上。
刹那,铁水生出万朵火花,在空中划出巨大的圆弧,如枝如树,千枝万树。
场下,人们望着壮观的节日社火,惊叹,喝彩,欢笑,为新春祈福。
王德再次泼洒铁水,愈打愈勇,愈打愈快。他仰着头,不由自主地半张着嘴,估摸着下一勺铁水的角度和力度。
在壮观的火花巨阵中,壮实的汉子显得渺小。他被火花笼罩,火星如雨,降落在他周围,撞击地面时发出噼啪声响。
几分钟后,一场树花打完,王德大汗淋漓,手中的木勺已经变得焦黑。
每个传统节日,51岁的王德都为人们“打树花”。这些年,慕名前来的游客多了,他一年要打50多场。
三十年来,好几次,滚烫的火花直戳王德口中,伤及咽喉。
每一次,火花都会落在他的草帽和羊皮袄上。
为了安全,树花艺人都反穿羊皮袄,羊毛遇火只是变焦,不会燃烧。至今,王德已穿坏了十几件羊皮袄。
穿坏的羊皮袄数得清,王德身上的伤疤数不清。最大的,在小腿上,碗口般大。最小的,在肚皮上,密密麻麻。
“从小‘打树花’,小时不嫌疼,打习惯了,长大后不害怕。”王德说。
年轻时,他随父亲学习“打树花”。村里年纪大的艺人打不动了,他便接过木勺顶了上去。
“打树花”是一件体力活。每次“打树花”要用掉600斤左右的铁水,一勺铁水四五斤重,艺人要将铁水打到几十米高的城墙上,臂力可想而知。此外,“打树花”也讲究技巧,要将火花打出层次感、连贯性,让人目不暇接,才算好。
除了累,“打树花”更险。化成树花的铁水要烧到1600度以上才能使用。“看的人多,学的人少,年轻人怕被毁容,只有成家有娃的人才愿意来学。”王德说。
镇里,“打树花”传人只有4位。
王德是第13代树花传人,也是“打树花”省级非遗传人。家人都支持他“打树花”,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有尊严的事情。
白天,王德在地里种粮食,他是地道的农民。
晚上,王德来到离家不远的树花广场,表演铁水生花的妙法。
“打树花”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这是穷苦铁匠发明的年庆方式,他们买不起烟花,却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创造了这项“勇敢者的游戏”。
曾经,“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如今,“树花”更比烟花贵。越来越多的游客赶来看热闹,镇里专门新修了“树花广场”用于表演,有公司定期举办商演。春节期间,蔚县曾出现“十万人次赏树花”的盛况。王德等树花艺人因此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选出了年度“旅行中最美的瞬间”,蔚县“树花”影存榜上。
新的一年,王德希望找到有关专家,给打树花艺人设计专业防护服。他还琢磨,给铁水里加入其它元素,让打出的树花更奇异多彩。
王德说,他还能再打树花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