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沙漠小站旁的“26根桩”
2016-02-11 17:25:13
 

  新华社西安2月11日电 题:沙漠小站旁的“26根桩”

  齐中熙、于海、韩二飞

  站在沙窝窝里的鲍渠小站,列车在风沙呼啸中翻过一道道沙梁,穿过一个个沙沟。铁道线一旁,驻扎着西安铁路局绥德工务段鲍渠工区。工区有26名青工,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平均年龄25岁,最小的才21岁。用老职工的话说:“都还是些碎娃娃”。

  可就是这26名青工,平时就像26根桩子一样深深钉在这荒不见人的大漠铁道两旁,挑战着精神极限,只为养护着太中银铁路仅仅59公里的线路。

  因地处沙窝,风沙成了工区里的“常客”,365天之中有近百天风沙弥漫。有时一出门,耳朵、嘴里全是沙子,眼睛就是眯成一条缝还能钻进沙粒。26名青工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保障穿越沙场的列车安全运行。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2011年太中银铁路开通,打通了西北至华北的新通道。但这里沙海无垠,守护铁路线的他们,既担心流沙侵入线路,又担心沙土流失,影响行车安全,因而最急莫过于“治沙”。

  胡培是这里的工长,河北娃。他一来工区就带着伙计们与沙海作斗争。在沙化最严重的线路旁铺设方格网,以木棍做框架,紧紧扎入沙丘深处,再用尼龙网沿框架打成方格,在每一个网格里移种柠条,填起一道防沙屏障。风吹日晒,当初个个“白面小生”很快变成了“黑脸包公”,然而同时这片“沙洲”也一天天地从黄色变绿了起来。

  对他们来说,守在这片沙漠里最让人“痛苦”的还并不是风沙,而是严寒而漫长的冬季。陕北11月就进入了冬季,最冷的时候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风刮来脸上像被刀割一样的生疼,戴上口罩不到2分钟,呼出的雾气就在睫毛上凝成了一层薄薄的冰碴。由于气温低,“冻土”成了最难解决的大问题。面对这个“敌人”,胡培白天带领大家处理病害,并通过设立冻害观测点,分析变化数据,掌握线路冻害变化周期和规律。晚上,他们分析轨检车波形图,查找线路病害类别。

  工区地处偏僻,但不论生产压力多大,学业务、保畅通已经是这群青工们的共识。24岁的赵红伟说:“鲍渠工区虽然苦,但学习能让人的心沉静下来,生活工作虽然平淡,但很充实。”

  每逢现场干部跟班、师傅带班作业,他都会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反复请教、总结、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技能,每天晚上还坚持把第二天的作业标准与安全卡控项目写在纸上。赵红伟很快成为这里最年轻的工人技师。在他的影响下,每天自觉学习业务,定期开展演练已经成为这个青春班组的习惯。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