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寒潮袭来,流浪街头的人还好吗?
2016-01-24 16:18:21
 

  新华网广州1月2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田建川 胡林果)珠江水寒,冷风裹挟着细雨,扑打着广州的冬夜。安徽籍流浪者郑志军紧紧地裹着一条薄被,蜷缩在珠江边一家医院的门廊前。此时,近年最强寒潮已越过南岭,直逼广州。

  郑志军在广州流浪了差不多10年。他不想回家,也没有家,几年前的一场灾难夺去他双亲的性命,一想起来就“难受的不行”。他已习惯了在这家医院的门廊下栖居,“觉得自在”。

  当晚和他在一起的,还有16名流浪者。他们多靠墙横卧,相互认识的就紧紧挤在一起取暖。街边的路灯昏黄,疾驰的小汽车不时撕破寂静。

  “被子好薄,饭也没吃吧?”广州市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孙晓卓蹲下身,摸着其中一名流浪者小王的被角,轻声地问。小王从被子里探出头,有些疑惑。孙晓卓微笑着说:“我是一名社工,接下来这几天广州会非常冷,您愿意跟我一起回救助站避寒吗?”

  22日晚,广州市救助站的6名救助服务队员和20名社工、义工在广州街头巡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我们会尽力劝导并接他们进救助站。实在不愿意去的,就为他们发放棉衣、肉粥、姜糖水等物资”。广州市救助站市区分站区队副区长王江涛说:“冬天的寒潮里,能让流浪者们温暖,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

  孙晓卓边帮小王穿棉衣,边问他“哪里人”“多大了”。小王蜷缩着身子羞涩地笑着,扭着头没说话。

  “暖和吗?衣服看上去还蛮合身。”

  小王仍不说话,但他笑着,望着孙晓卓使劲儿地点头。

  尽管有两名义工耐心地劝说,但郑志军仍说自己不想离开。一年前,他去过一次救助站,“里面有吃有喝,但俺习惯了走街串巷,在站里觉得不自在。”他说。

  郑志军让记者用手机灯照照,看看温暖礼包有什么好东西。“方便面、抗病毒口服液、八宝粥、医药包”,他拿过方便面,递给身边的流浪者小何,“这个给你,你喜欢吃。”

  广州市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王连权蹲在郑志军旁边,拍拍他的手说:“只要你们愿意,救助站随时可以派车过来接你们。可以请有手机的市民拨打114帮你们联系。”

  经过连续几天的专项救助行动,截至23日晚10时,已有3名流浪者被劝导进站及返乡,5名流浪者有意向接受进站救助及返乡,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已委托鼎和社工继续跟进。

  王江涛说,目前,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配备了充足的防寒保暖物资,300张救助床位全面开放,站内救助专线电话24小时随时有人接听。近段时间随着天气转冷,到站内接受救助的流浪者从此前的每天四五十人增加到八九十人。

  在广州的流浪群体,愿意进站接受救助的仍是少数。记者采访了解到,流浪人员不愿进站救助的原因不一而足。“在路边过夜觉得自在一些,白天就随便在街上拾荒,有好心市民给一些吃的,也饿不着自己。”郑志军说。

  根据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只对流浪人员进行临时性社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一些流浪者说,天冷时能忍就忍,实在不行了才会选择去救助站,“反正在里面也住不长,进进出出的还觉得麻烦。”流浪者小何说。

  王江涛说,救助对象进站是自愿的。救助站有吃有住,但要求流浪者不能继续乞讨拾荒,一些职业乞讨者是不愿进站的。

  对此,相关机构也在探索解决有劳动能力流浪者的谋生就业问题。王连权说,他所在的机构正在为有意愿的流浪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寻找爱心企业为其牵线搭桥。两个月前,一名河北籍的年轻流浪者已成功在广州花都区的一家广告公司就业。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