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武殿生家庭农场一年“揽钱”200万
2016-01-24 06:36:51
 

□本报记者邵晶岩采访整理

  我是绥滨县忠仁镇兴隆村的种粮大户武殿生,和两个儿子经营家庭农场。这5年,我家土地经营面积从50垧增加到100垧,包括73垧水田、23垧旱田,种粮收入逐年增多,2015年收入达到200万元。

  这几年,村里最大的变化,是土地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全村500多户农民,现在种地的只有90多户,种植规模在千亩左右的有8户。县里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给我们承包土地扩大规模带来了便利条件。

  土地规模上去了,管理要跟上,才能有更高的效益。我家有4台大型拖拉机、2台插秧机和1台收割机,14个育秧大棚。每到作物生长期,我就住在田间。我是县里的农民农艺师,通过30年的学习和积累,种植水稻有了一定的经验,每年通过讲座向全县水稻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技术对路,管理用心,我家水稻平均垧产10吨以上,和普通农户比,高出1.5吨左右。

  现在客户和消费者对水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2015年在种植普通绿色水稻的同时,我还种植了6垧有机水稻。不上化肥农药,垧产有机水稻6吨,绿色水稻每吨3000元,而有机稻每吨达到8000元,相比有机水稻效益更高。

  水稻育秧需要用毯式盘,2015年,我儿子武柏林和另外两个大学生建厂生产毯式盘。光忠仁镇的毯式盘需求量就在2000万个左右,每个0.35元,使用期3年,也就是说,每年一个镇有200万元的市场,全县有1000多万元的市场。年轻人脑子活,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销售产品,对大客户送货上门。加工厂扩大了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也是加快发展的一个尝试。

  我将来想把镇里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整合起来,成立联合总社,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这样可以提高种植效益,还能让好粮卖上好价。

  图为武殿生(左一)在田头讲解水稻种植技术的资料片。 吴玉坤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黑龙江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