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甘肃民乐:不搞平均数 算好“加减账” 
2016-01-15 15:11:45
 

  新华社兰州1月15日电(记者梁军)数九寒天,祁连山下万物收藏。但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红石湾村,农民章建跟的实验大棚内温度恒定在17摄氏度。棚内潮湿温热,刚被采摘完的菌棒,又萌发新的生长。

  45岁的章建跟种过半辈子田,务过几年工,如今他哪儿都不想去,一天到晚窝在大棚摘蘑菇。“目前来看效益可观,每天摘60斤香菇。”章建跟说,今年他打算把大棚由1座扩增至5个大棚,大面积种植食用菌香菇。

  由于物产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张掖被甘肃人称为“金张掖”。1999年,张掖市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小康标准,成为全省有名的小康市。

  然而,小康平均数,不能掩盖部分地区贫困事实。上世纪末,在民乐县部分山村,有些农户的家具,不过是一条长板凳和一口大缸,全家人洗脸、和面用一个盆,农户的土坯房顶铺着一层草,外面下雨里面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民乐县被确定为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因为统计‘平均数’,而忽视平均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民乐县委书记杨君说。

  虽为插花型贫困县,但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贫困相比,民乐县部分地区的贫困程度同样深、扶贫难度同样大,同样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上,民乐县灵活运用“三个加法”:扶持规模种养扩大经营性收入、加大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引导外出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

  “我们这水浇地少,靠天吃饭,以前也没啥可种,几乎就没收成。”章建跟说,过去自己种小麦、大蒜、油菜、洋芋,遇上坏天气,只产800斤,每年只有数千元收入,“春天种了一袋子、秋天收了一帽子”。

  2015年,民乐县政府出资修盖大棚,鼓励红石湾村成立合作社。章建跟用2万根菌棒入了股,每年到期不仅获得分红,通过自己经营,还能多劳多得。去年,他采了4000斤菇,纯收入在2万元,同时还把家里土地流转给本村人,每年土地流转费两千多元。

  同时,民乐县围绕缓解贫困家庭负担,减少贫困人口。当地患了病的贫困户,可连续享受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和救助后自付费用补助政策福利,九成看病钱可报销。

  加减“运算”中,2012年至2014年,民乐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减贫率达67%,19个贫困村今年有望并肩摘掉“穷帽子”。

  “我们调研发现,民乐香菇不仅品质好,而且比南方福建等地价格高出1-2元。”民乐县副县长田慧新说,下一步当地打算引进孢菇等更多优良品种,把食用菌香菇培育成为全县的主导经济,引导群众产业增收。

  田慧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根菌棒1.5元,一个大棚可投2万根菌棒,成本为3万元;一个菌棒产菇8两至1.2斤,按照市场价4元每斤算,抛开人工成本,一根菌棒大概可赚1元钱,一个大棚年赚2万元左右。

  “等赚了钱,我就是村里带头致富的人,到时候号召村里盖不起大棚的人,都来加入合作社。”章建跟说,县上已协调合作社与本省一家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生产的香菇不用愁销路,政府帮忙真是给自己省了不少事。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