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千年草席”揭秘早期人类编织技艺
2016-01-15 14:50:43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姚远)躺在清凉的草席上对抗夏日的酷暑,这种惬意中国人7000年前可能就懂。

  根据英国权威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美科学家鉴定了一片出土自浙江的芦苇席,距今有大约7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准确鉴定和测年的编织品。

  编织技术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通常认为其诞生与农业的起源有关——作物的收获需要容器盛放种子和粮食,从而促使了编织筐等器物的产生。但由于缺乏留存的残片及可靠的鉴定方法,科学界对早期的编织技艺知之甚少。

  这枚编织物残片发掘于浙江省的一处河姆渡文化遗址——田螺山遗址,长50厘米,宽20-40厘米,厚0.2厘米。碳14测年显示其出现于距今6645年到6775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比钱山漾遗址的丝织品遗存和草鞋山遗址的葛织物遗存早了至少1000年以上。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健平说,他们在对席子表面附着物进行分析后没有发现粮食残留,结合席子出土时的片状形态和其较大的面积,他们判断该编织物不是篮子箩筐一类的粮食容器。

  “我们推测它应该是用于铺垫或覆盖的席子。”张健平告诉新华社记者。“至于是否确有其用,或另有其它用途,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

  张健平团队同时研究了席子残片中的植硅体和细胞形态,并与中国编织技艺中常用的芦苇、竹子、蒲草作对比,发现其参数与特征均与现代芦苇一致,证明了席子极有可能是由芦苇茎秆编织而成。

  植物制成的编织品在埋藏后通常很快就氧化腐烂,难以长期保存,因此许多千年前的编织品只能靠“生前”在其它物品上留下的印记来“刷存在感”。相比之下,这片席子十分幸运。张健平说,由于埋藏的位置有大量的地下水,形成了相对缺氧密闭的环境,方才使它在地下安睡了千年后依然能出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张健平说,这一研究为鉴定古代编织物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7000年前的古人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身边的植物资源的。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是一处距今5500年到7000年前的上古村落遗址,曾发掘出大量的珍贵遗存,包括制作精良的木浆和人工栽培的茶树根。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