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中国一批学院派艺术家在探索绘画语言的突破
2016-01-14 20:31:12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程云杰)今日美术馆一号馆,在很多艺术论家眼里,是一间否定绘画的展厅,但是中央美术学院一位“不爱说话”的油画家却选择在这里呈现自己对绘画艺术的坚守和突破。

  随着《棱镜——袁元艺术展》9日-20日在今日美术馆与观众见面,人们看到中国又一位学院派油画家在努力打破“人体、风景、静物”老三样的创作局限,寻求以更具个性特征的方式“把自己的艺术世界同美术史有所关联”。

  与镶着画框展出的传统油画作品不同,中央美院基础部副主任袁元创作的30余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以亚克力和镜面不锈钢当作“画布”,运用了厚涂、色彩拼贴和转印等手法。

  展厅现场,镜面钢板上的图像与布面图像交相呼应,观众的身影也会“进入”作品,与既有图像形成叠映,并且会随着观看视角的变化发生偏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袁元的这些作品实际上已从单纯的绘画转向了材料与空间,是在寻求绘画外部的延伸,为绘画艺术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他说:“我一直认为一号馆是建筑设计师给艺术家出的一道难题,它是逼着艺术家去做装置的空间。通过对金属和塑料材料的运用,袁元在这里使自己的作品实现了像屏风一样的空间转换,这与传统油画的观念不大一样”。

  油画是源自于西方的古老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当前,中国艺术界对油画的衡量标准依然是建立在传统油画室的基础之上,以过去的杰作和大师的作品为尺度。

  作为一名在中国典型学院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具象油画艺术家,44岁的袁元从绘画出发向新材料和空间的拓展被认为是“实验性的”。

  艺术评论家们认为,这种实验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艺术家对自我突破的追寻,另一方面也因为艺术创作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中外老一辈绘画大师不同,今天的艺术家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情境之中,人们对各种新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乃至过分的追求,从传统创作语言出发的艺术探讨常常被淹没于爆炸性的艺术话题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央美有一批学院派艺术家都在像袁元一样努力超越自我。他们的共性是都处在艺术和学术上的“喷涌期”,非常注重坚守自己在学院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经验、能力和艺术品质,但同时也在探索使原有的绘画语言能形成更大的张力。

  “在坚守与突破、传承与超越的关系中不断调整、寻找新的路线,我觉得是今天的学院派艺术家特别需要的一种学术勇气和精神。”范迪安说。

  他认为,今天的绘画要焕发新的魅力,需要画家在平面二维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实验。“这种实验不意味着放弃绘画,而是继续在绘画中行走,同时多一些新的实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空间的价值,特别是作品自身与受众之间的交互与对话。”范迪安说。

  与袁元熟稔的艺术家唐晖说,在学院从事一线教育的艺术家不会有生存压力,但是在艺术创作上都有着很强的自我超越的压力,这是时代给中国艺术家提出的挑战。

  早在数年之前,袁元就开始各种油画转印的尝试。他在展览自述中表示,希望通过油画转印产生的斑驳和有所缺失的“网络”化人体形象,来吸引观者深入自己的灵魂深处,也希望展览现场弥漫的神秘气氛能牵引观众跳脱日常的琐事与烦恼,在得到片刻放松的同时,也能洞察人类生存的状况和精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认为,袁元的艺术探索呈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原创性。“在这里看不到西方当代艺术过去100多年呈现的状态,这种探索不仅中国过去没有,也是世界没有的东西,有一种很自我,很独特的东西,是很好的尝试。”他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