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指挥家、作曲家谭盾担任音乐会艺术总监。摄影 罗维/大季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黄玥 万玉航)当一张小小的探月音乐芯片搭载了数十位中国艺术家名曲遨游太空时,一首首古今流传的音乐经典甜蜜“邂逅”浩瀚深邃的宇宙天体,擦出智慧的火花。
源于2014年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飞行试验返回器携带进入太空的“中国梦音乐芯片”将美妙音乐绕太空漫步。至此,理性牵手感性,艺术结缘科技。
在中国航天事业60周年和中国探月工程12周年之际,“光明·中国探月”公益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艺术家用一场典雅端庄、恢弘大气的交响音乐会,向伟大的科技致敬。
知名指挥家、作曲家谭盾:音符的链接与科学数码一脉相承
知名指挥家、作曲家谭盾担任音乐会的艺术总监。为表达对航天探月梦想的追逐,对太空探索的神往,他特意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仪式《周易古曲-28星宿图》作为开篇序曲。
“2400多年前中国人对星空的理解,一直穿越到2400以后的今天,这种对太空深远的情怀,融入到整场音乐会艺术观感和节目编排中。”谭盾对音乐会的创意编排兴奋欣喜。
10首不同乐器的演奏曲贯穿音乐会“穿越古今”“跨越东西”“天地人和”三个篇章。包括编钟仪式《周易古曲》与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的古今穿越,古琴独奏《流水》与《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东西混搭。
其中,“天地人”是谭盾最想要表现的理念。“通过不同的乐曲,将古人2400年前的星空梦想,极速穿越到2016年的天地之中,呼应我国探月与航天事业的非凡历程、巨大成就与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实现天地人和。”谭盾说。
他精心编排的《天地人:和平之路》乐曲堪称古典与现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加入中国国家交响团合唱团、北京节日合唱团、编钟乐团等元素后,恢弘震撼之余充满艺术梦想。
“音乐没有界限,是情感的传送。”谭盾说,科学和艺术是相近的,是一个国家关键的强国因素,《天地人:和平之歌》不仅传递科学的梦想,也分享艺术和人文的梦想。
在2015年的南京森林音乐会上,谭盾变身“科学男神”,与3000名观众合奏“微信交响乐”,创意十足。除了在音乐会上大胆启用科技元素,生活中谭盾对科技也有莫名的喜爱。
“互联网科技已经成为生活的浪潮,影响了我的艺术观。”谭盾认为,科技给了生活启发,当人类在研究太空、生活、细胞时,找不到答案时音乐会来帮忙。
为什么是音乐,而不是牛排、苹果、威士忌、红酒等?谭盾解释说,音乐有一种奇怪的链接,将“Do-Re-Me”等音符无限链接起来,形成一种结构,这和科学中无限的数码组合是一脉相承的。
大提琴表演艺术家王健演奏《巴赫第一前奏曲》。摄影 罗维/大季
大提琴表演艺术家王健:科技和艺术都追求精益求精
“科学与艺术这对双翼,人类离了哪一个都无法飞得更远。”在大提琴表演艺术家王健看来,科学与艺术是挑战人类极限的两个尖端领域,科技是对智慧的挑战,艺术是对人性的认知。
源于“中国梦音乐芯片”,王健与中国探月工程初次触电。“外星人能否听到我的音乐?”是他内心最大的好奇。
出生于音乐世家,16岁赴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大提琴家奥尔多·帕瑞索的王健,深受美国航天事业发展氛围的影响。
“小时候看到美国拍摄的宇航员纪录片,画面太珍贵,有种无比强大的感觉。”王健说,纪录片中地球就像一个宝贝,而人类竟如此渺小。
当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瞩目成就,而个人演奏作品《巴赫第一前奏曲》在2014年完成80多万公里的“地月旅行”,由此催生出强大的荣耀感,令他兴奋难忘。
“音乐是感人的,它的方程式跟宇宙的搭建是有关的。”王健认为,音乐滋养心灵,能表现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把音乐传上太空,比语言和画面更有感染力。
对于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王健认可科技和艺术工作者的共同精神内涵是刻苦钻研,追求精益求精。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脊梁,国家有实力,别人敬畏你,国家有文化,别人爱戴你。”王健说,伟大的科技和文化第一个能量就是给普通人带来尊严,艺术能让人伟大,我们应该尊重艺术。
古筝表演艺术家袁莎演奏《出水莲》。摄影 罗维/大季
古筝表演艺术家袁莎:科技为艺术增光添彩
在“中国梦音乐芯片”中存储了古筝表演艺术家袁莎演奏的《出水莲》,这是唯一一首载入月球又返回地球的古筝曲。
“搭载自己的音乐作品很骄傲,其中能选择中国的民族乐器,特别感动。”袁莎说,科技代表理性,艺术十分感性,在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中,感受科技的伟大,而内心能被深刻的震撼和感动,这就是音乐艺术对心灵的作用。
《出水莲》是一首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古老的中国古筝乐曲,除了历史久远,还寓意莲花。
袁莎认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代表中国文化中圣洁的品格。《出水莲》象征古筝的典雅清新,能登上月球极具代表性。
比起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袁莎感叹古筝经过历史的起起伏伏,总算迎来了“二次复兴”。如今,在全民掀起的古筝学习热潮,让她既高兴又担心。
“学古筝不能太功利,公众需要美的引导,要了解古筝的朴素、敦厚之美,摒弃低俗的表演形式,从而还原古筝原有的气质,带动古筝的传播和发展。”袁莎语重心长地说。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袁莎还专门在互联网开设“袁莎古筝教学视频”课程,掀起了点击下载热。
“这是科技的力量,也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袁莎认为,利用互联网能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教学,真正把中央音乐学院正规教学知识、理念、方式传播出去。
同样,音乐会上谭盾多媒体形式的配乐和编排,也让她耳目一新。“谭老师利用科技元素对音乐的表达和创新给了我很大启发,科技的力量正在为艺术增光添彩。”袁莎说,古筝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前沿的表现形式,才能满足公众多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