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终被证实 先驱考证人王纲离世没等到
2016-01-14 10:07:47
 

1999年,成都商报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报道

1999年曹圣明与王纲(右)在江口镇的合影

  成都商报记者 颜雪 逯望一 蒋麟

  1999

  成都商报首发王纲先生提出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报道引全国关注引发争议

  2016

  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出具意见书基本确定“江口沉银”记载可信,基本确认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本报当年客观严谨的报道也得到了证实

  2016年

  距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打捞张献忠“江口沉银”(清乾隆五十九年,即1694年),已过去222年;

  距张献忠“江口沉银”第一次大范围被《成都商报》报道从而被社会关注(1999年),已过去17年;

  距第一个拿出完整科研资料考证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王纲教授离世(2013年9月),已过去近3年。

  2016年

  1月6日,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区域发现的部分文物首次集中展出亮相。国家文物局组织的10位权威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签字,联名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基本确定 “江口沉银”的记载可信,基本确认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消息传开,曹圣明心绪难平,这位《成都商报》前记者、张献忠“江口沉银”报道首发人连撰四文,还原17年前成都商报敏锐报道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经典案例,思念17年前第一个针对“江口沉银”拿出完整科研资料,并一直多方奔走呼吁的四川省社科院王纲教授。

  曹圣明认为,我们的社会记忆应该保持最起码的尊重。然而,他不知的是,一直饱受质疑的王纲教授已于2013年离世,他没等到自己的考证被认可的这一天……

  

  1999年成都商报600字首发报道

  让张献忠“江口沉银”引起全国关注

  最近,在北京的曹圣明偶然听说张献忠“江口沉银”论证为真。“当时就觉得终于真相大白了,我是对的!我最想给王纲教授通话,最想见到他。”

  17年前,时任成都商报记者的曹圣明在采访中遇到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纲。“不经意间,王纲教授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他发现了一个埋藏大量金银珠宝的地方,是张献忠败退成都时留下来的。”他回忆。

  至今,曹圣明仍记得,他当时回到办公室后,“带着小小的兴奋写了一篇600来字的消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抓住了一条大鱼。”当天,值班领导认为稿子很有意思,要求曹圣明第二天再去详细采访。1999年4月23日,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600字消息——《江中有沉银千船》在成都商报头版刊发,“随后连续4天报道,一时风头无两,很多读者被吸引后专门掏钱买成都商报。”此后,全国多家媒体跟进,都基于曹圣明的首发报道。

  

  “江口沉银”并非随口一说

  王纲提供大量证据 每天与记者交流

  事实上,王纲的推断并非随口一说。

  据成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王纲写过关于张献忠的论文超过10篇,涉及张献忠名号、战绩、入川、下属将领、牺牲地等,此外还著有一本《张献忠大西军史》的书籍,书中引用史料书志240余种。

  为了论述事情的真实性,王纲向曹圣明提供了大量物证:提供江中有沉银千船、沉银详址暂时保密、藏宝图货真价实、当地政府表示最大限度支持寻宝、专家称需河流改道裸露挖掘……

  随着报道推出,“看到报道影响很大,我跟王纲都很高兴。”曹圣明说,“报道前后十多天我们联系很紧密,每天要么是电话交流,要么去他家,每次都是3个小时以上。”

  

  报道引争议 有媒体公开质疑

  成都商报5天持续报道遗憾收尾

  尽管关于江口镇有沉银的说法在民间一直有流传,但成都商报1999年的系列报道,是张献忠“江口沉银”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随着5篇系列报道的推进也引来很多争议,“印象中,有媒体对张献忠江口沉银一事进行公开质疑,甚至对王纲颇多微词,大意是‘为博出名大肆炒作的学术油子’。”曹圣明说,“记得王纲教授微笑着听完,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有容乃大’几个字,递给了我,再没有对此事提及只言片语。”

  为了证明所言非虚,在1999年4月25日报道中,曹圣明搬出《大清历朝实录》,报道中写道:“康熙51年时,四川巡抚能泰先后两次奏称,江中发现大量沉银,请求打捞。乾隆五十九年,四川总督孙士毅奏称:‘捞获银三千两’。”

  后来,曹圣明离开成都,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5天持续报道,在饱受争议中遗憾收尾。

  

  “江口沉银”遗址基本确定

  迟来的肯定 老先生离世没有等到

  今年1月,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区域发现的部分文物首次集中展出亮相。国家文物局组织的10位权威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签字联名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基本确认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王纲教授的研究考证与曹圣明当年的报道,终于等来迟到17年的肯定。然而,遗憾的是,王纲教授没有等到这一天——2013年9月,81岁的他与世长辞。前几日,曹圣明得知王纲去世,“原来的最大心愿是不让教授当年的情怀和努力白费,把文物成果发掘出来、造福一方。”

  不能忘却的先生

  应被铭记的先行

  张献忠“江口沉银”先驱考证人王纲2013年去世

  先生为证明自己的考证 曾亲到彭山江口镇考察

  2013年9月,81岁的王纲老先生与世长辞。作为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先驱考证人,他没有等来遗址被确认并有望进行考古挖掘的消息。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了王纲的儿子王劲,在他看来,很可惜父亲没等到自己考证的历史如今离谜底又进了一步……

  喜欢独处 书桌上始终堆满书和资料

  退休后,王纲一直住在四川省社科院大院内。提到王纲,院里的退休老员工都知道:研究张献忠的。其实,王纲主要涉足的是明清历史和中国农民战争等领域,不过熟知他的人首先会因其想到张献忠,这与1999年他约见成都商报记者,宣称发现四川彭山江口镇江中有大量沉银一事密不可分。

  王劲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以前由于工作忙,他一般每隔一周才去看一下父亲,“进了屋打个照面,就看他在书桌前坐下了。”在他的印象里,父亲的书桌上始终堆满了书和资料,基本是关于明清历史的。王纲的邻居说,老人生前喜欢独来独往。

  王纲曾希望儿子接他的班搞历史研究。但王劲不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警察。子未承父业也成了老人的一大遗憾。1999年,王纲宣称张献忠彭山“江口沉银”后,曾对王劲提过这事,再一次表示自己的遗憾,“另一方面,父亲也是想让自己研究的成果能在下一代身上得以遗存。”

  去世前10年来 没提起“江口沉银”

  根据成都商报当年报道,王纲在宣称张献忠“江口沉银”时,称事情很清楚,如此巨额金银,对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也是研究明清之际历史的极重要文物,其价值之高自不待言。

  不过,消息一出,王纲的考证也招来诸多质疑。“当时父亲很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考证,除了拿出一些证据外,还曾亲自到彭山县江口镇进行实地考察,回来后更坚信确有此事。”王劲说,由于当时涉及技术、资金等原因,在父亲的能力范围内,没法进行一次系统考古挖掘。王劲坦言,当年关于“江口沉银”一事,父亲一直在关注,但随着年事渐长,后来提得很少了,“在父亲去世前这10来年,几乎没有再听他说起过。”

  “谢谢王纲老师, 希望他知道, 他当初 提出的说法 一些已被确认”

  1月11日晚,成都商报记者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取得联系。在彭山的研讨会上,包括姜波在内的专家们通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基本确定“江口沉银”的记载可信,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对于王纲,姜波知道他提出过“张献忠宝藏就在彭山江口”这一说法。姜波表示,当时很多人讨论张献忠沉银,四川省社科院的王纲是其中的学者之一。但姜波认为,王纲不是唯一、也不是最早提出来“江口沉银”的学者,因为还有很多人研究过,明清以来一直有这个说法。

  对于王纲的研究是否和江口沉银基本确认有关联,姜波表示,认可以前所有学者所做的研究和探讨,至于说江口是沉银地,明清以来就有此说法。“科学的事情,肯定是一代人跟着一代人向前推进。”

  “原本和王纲老师有联系,但因种种原因最终和王纲老师没了联系,十分遗憾。”得知王纲已去世,彭山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唏嘘不已:谢谢王纲老师,希望他也知道,他当初提出的说法,而今一些已被确认。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成都商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