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摸底台企 超八成仍愿扎根东莞
2016-01-08 06:09:25
 

台资企业。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 部分台企结业或转移 留莞数量减少

  大多数台企开始转型升级 全市实际利用台资额逐年增加

  文/广州日报记者汪万里

  图/广州日报记者卢政

  东莞是台商投资集聚度最高的城市,现有台资企业近3441家,占全市外资企业约三分之一。台资企业在东莞的工业制造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去年6月至8月,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黄岳钧、帅建华两名学者对东莞台企进行了专题调研,选取典型样本企业50家,台达电子、裕元工业、徐记食品等知名台企均在其中。调研组向样本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问卷1000余份,收回586份。

  调研组发现,东莞台企数量近年有所减少,但仍有86.1%的台企希望扎根东莞。但残酷的现实是,仅半数台企维持在“盈利但利润偏低”的状况。

  数量:

  逐年减少

  调研发现,金融危机后,东莞的台企数量出现了显著下降,2008年时台企有5000家,到2012年只有3616家了。而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到去年3月,这个数字变成了3441家。

  这表明随着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东莞台企所受压力很大,大量效益不甚理想的台企选择关门结业,部分台企转让或转换为民营企业,还有部分台企进行了转移。

  调研数据显示,东莞台企规模一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90%以上集中投资于制造业,“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特征十分明显。这也使得东莞台企在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时,难以进行有效调整,抗风险能力较弱。

  意愿:

  86.1%的台企希望扎根东莞

  调研显示,大部分台企这两年已经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91.6%的台企愿意继续经营,82.3%的台企想在东莞扩大投资,86.1%的台企希望扎根东莞。

  东莞台企现在开始重视开拓大陆内销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产品全部出口外销的企业为33.3%,“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占52.4%,产品全部内销的14.3%。相比以往100%的外向贸易,这已经是巨大进步。

  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台企的加工制造业投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比重逐步增加。其中,金融及保险业投资比重不断提升。

  经营:半数台企“盈利但利润偏低”

  调研组发现,51.2%的台企表示维持在“盈利但利润偏低”的状况,东莞台商出现小额亏损的现象比较多,约占亏损企业总数的76.7%。

  调研时学者们留意到,约三分之一的台企仍未改变其生产经营模式,继续着加工贸易型的路线,一些台企则在进行升级。

  在内销方面上,48.2%的台企仍感存在较大困难。为此,东莞台商协会2010年集资成立了“大麦客”。但调研组实地考察后认为,大麦客卖场在产品销售、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提升空间。不少消费者还不知道大麦客的存在。

  忠告:

  优化转型升级环境

  针对台企的困境,民进东莞市委会调研之后,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民进东莞市委会认为,在企业层面,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台企加强科技研发机构对接,善用本地资源,实行人才本土化;生产与设计融合,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境内销售与境外出口相融合,利用东莞市政府搭建的“台博会”、“外博会”、“大麦客”三个内销平台,协助台商外销转内销等。

  而在政府层面,民进东莞市委会建议,加快建设虎门港直航货物集散中心;东莞市政府与台湾金融机构、在粤台资企业以及东莞金融机构联动,鼓励和推动有实力的台湾金融机构或在粤台资企业与东莞市政府、东莞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台资企业融资贷款公司;与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联动;引导企业拓宽质押、贷款方式;引导台资企业利用银行优惠政策等。

  市台办:

  辅导转型 组团推介

  东莞市台办对民进东莞市委会提出的建议逐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此外,东莞引进台湾产业服务机构为台资企业提供技术提升、产品设计、管理优化、内销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诊断辅导服务。共引进台湾工研院、生产力中心、中卫发展中心、电电公会、台商张老师等14家产业服务机构,共诊断台资企业823家,深入辅导375家,市财政补贴1.4亿元。接受诊断辅导的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5%,库存减少20%,用工减少10%,投资额新增9.58亿美元,内销新增79.2亿元,创税15.8亿元。

  东莞还多次组团赴台推介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与在台企业座谈,多次介绍、宣传“莞榕计划”,积极跟进园区进展情况,协助其赴台招商推介。到去年,园区累计引进企业100家,引资额为70.72亿元。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