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崇文尚教在玉山
2016-01-08 02:29:37
 

  □ 俞银水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终于清,历经1300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办法,被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乃至西欧国家都影响深远。

  玉山县地处吴头楚尾,毗邻浙江,属江西东大门。玉山人历来耕读传家,崇文尚教,科考及第,人才辈出。在这17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涌现了138位进士、1位状元,科举文化深深浸染着这方水土。自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迄今已111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秉承尊师兴学传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这里诞生了5位院士、600余位博士,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县。探根溯源,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以当下教育教学的眼光,去探究科举文化在玉山所积淀下来的史海珍碧。

  名校

  千年高山书院——怀玉书院

  书院是历代科举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术交流的讲坛。怀玉山是怀玉山脉最大的高山盆地,海拔均在1050米以上,山上群峰环翠,良田农舍俨然,有如世外桃源。在金刚峰东麓,就曾建有名重江南的怀玉书院。

  怀玉书院始于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玉山县令杨文逸在怀玉山金刚峰法海禅院一侧,为其孙杨亿(宋代诗人,西昆体诗集大成者)置一读书场所,世称“杨亿精舍”。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玉山学子汪应辰中状元后,上怀玉山讲学,世称“草堂书院”。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玉山人王奕(字伯敬,号斗山)在怀玉山重修“梅岩精舍”,世称“斗山书院”。元至顺年间(公元1331-1333年),进士郑伯飞重修怀玉书院,更名芳润堂,后毁于兵灾。明天顺、成化年间(公元1457-1487年),知县方中、王垣两度重修怀玉书院,均毁。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提学副使李梦阳再度重修书院,并置学田200亩,以供生员膳食,仅8年,又毁于兵。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江西提学使王宗沐来玉山视学,废法海禅院,更名“怀玉书院”而留名至今。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怀玉书院改为寺院。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推官黎士宏重建怀玉书院,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代知县章徵,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知县徐允升,两度大规模修葺,至此,怀玉书院规模宏大,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1934年,国民党军队“围剿”方志敏率领的工农红军时,书院被全部焚毁。怀玉书院历经千年,兴废之频繁,世所罕见,它见证了玉山人崇教兴学的艰苦努力和不屈意志。怀玉书院为培养玉山士子学人,作出了巨大贡献,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在玉山境内,除山上的怀玉书院,山下横街镇有梅溪义学,县城城郊有端明书院,城内有学宫、文庙、考棚,共同组成了科举时代玉山读书人的神圣殿堂。

  名师 千年理学宗师——朱熹

  当时,在书院主持讲坛的,往往是学富五车的名宿大儒,或是科举及第的成功者。师从院立,院以师名。当年在怀玉书院主持讲坛的就有汪应辰、王斗山、陆九渊、吕祖谦等大家,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当属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祖籍婺源,生于福建,经常往来于闽赣两地。他仕途为官不得志,学问上却成就非凡。他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对“五经”逐字逐句研究,把《大学》《中庸》两篇文字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学初学者必读书。所作《四书集注》,被南宋、元、明、清四代科举制度下的各种考试奉为金科玉律,朝廷以此取士,学子以此做学问。

  朱熹从事教育50余年,可以说是有理论,有实践。他在教育中主张分大学小学两个层次,小学要注重日常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大学则注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至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之道。他主持白鹿洞书院,亲订学规,完善设施,白鹿洞书院得到快速发展,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淳熙四年(公元1176年)经吕祖谦发起,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鹅湖之会,千年一辩,成就了鹅湖书院。翌年,应玉山县宰司马迈之邀,主讲怀玉书院,为后人留下《玉山讲义》,千年一课,将怀玉书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遥想当年,怀玉书院有朱熹、陆九渊等大家登坛讲学,四方学子趋之若鹜,堪为学院幸事、盛事。

  名课 千年理学精髓——《玉山讲义》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宋宁宗登基,以为“欲进修德业,追踪古先哲王,则须寻天下第一人”,经彭龟年等人举荐,将朱熹召回京师。朱熹在京呆了一个半月,宋宁宗却以“悯卿耄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为名,将朱熹赶出了京师。宁宗表面上是体恤朱熹年迈,冬季又非读书日,实则他早将进修德业抛至脑后。朱熹不得不郁闷而归。当时玉山县宰司马迈得知其归福建途经玉山,就力邀朱熹上怀玉书院讲学。朱熹原本想做回帝师的念头落了空,在怀玉书院倾囊相授,成就了玉山诸多学人。之后,司马迈又请人刻录朱熹讲学内容,遂成《玉山讲义》传诸后世。

  朱熹的这次讲学,对自己理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概括、总结,是其学术与思想的结晶。内容主要涵盖:性善、四端、气禀、天理人欲、尊德性、道问学等。提倡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致广大和尽精微的统一,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温故与知新的统一,敦厚与崇礼的统一。并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研究朱子的学者普遍认为,朱熹的《玉山讲义》,是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致明晰的理论概括。朱熹自己也认为其论述“之言虽甚简约,然其反复曲折,开晓学者最为深切”。

  名师、名课,让当时在怀玉书院求学的学子们享受了一顿千载难逢的学术思想大餐,让人艳羡不已。对当年那些潜心求学的学子来说,或许这辈子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怀玉书院聆听到朱子的声音。

  名生 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

  进取功名,是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举人、贡士、进士是科举的产品,而状元则是其中的魁首。玉山自唐证圣(周)年(公元695年)立县以来,先后有138人高中进士。在这些人中,状元汪应辰无疑是其中杰出代表。

  汪应辰(公元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号端明,玉山紫湖镇汪坞村人,官至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汪应辰出生贫苦家庭,幼时聪颖异于常人,五岁开始读书识字,有过目不忘之能,日复一日,成为远近闻名的才童。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年仅18虚岁的汪应辰高中状元,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当时乙卯科殿试,试中对策的题目是“吏道、民力、兵势”,汪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诸己”。高宗皇帝览其对,定为第一,本以为是位老成之士,揭卷后才知是一位翩翩少年。帝甚感惊异,特意亲笔书《中庸》篇赐给这位少年状元,又为其改名应辰。丞相赵鼎亦奇之,为其取字“圣锡”。汪应辰为人刚正不阿,直言不隐,清廉公正,吏治有方。《宋史》本传有“刚方正直,敢言不逊”的评语。在任内,他“肃吏道,革时弊”,被史书称为一代名臣。他亦官亦儒,与吕祖谦、朱熹交往甚深。他勤于治学,博得诸家,所著《文定集》,被《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辑录。朱熹《祭汪尚书文》评价其“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

  遥想当时,汪应辰少年高中,成为玉山诸生学子的方向标杆。后来,汪应辰的兄长汪涓、儿子汪逵皆是进士及第,更有南宋邑人赵善罙,一门八进士。兄弟登科,父子同榜,传为佳话。玉山境内下镇镇,有一个叫九都的小小自然村,历史上竟然产生了18位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士村。

  名迹 清代科举考场——玉山考棚

  考棚是科举考试的场所,科举考试有贡院和考棚两种类型。贡院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沿用,至明清时期成为乡试、会试的专门考场。考棚则是明清时期各府州县所设的童试考场,又称试院。玉山考棚是清代玉山县级童生试场所,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12年)知县丁如玉始建,以后倒塌。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经知县张兼山倡议,于原址阖邑捐造。咸丰年间,遭兵燹,板壁、号榭、几凳尽毁。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王大枚设善后工程局,重新修葺。玉山考棚由4幢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南端为门厅,北端为正门,各为五开间,相对而立。两厅之间,建两排号舍东西相向,各有25个前后间,共有50个考间,可容100名童生应试。两排号舍之间有一条长75米、宽3米,用青石、鹅卵石铺就的通道。

  玉山考棚是科举制度的实物遗存,与书院、学宫、孔庙、贡院等同为封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最基层的科举童生试场。不论年龄大小,应试童生只要通过了这次考试,就取得了秀才资格,等于拿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证。玉山考棚经历数百年风雨,仍能完整保存下来,成为今天我们研究科举考试的活史料,实属罕见,这也是玉山人重科举、重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

  名邑 科举千年一脉承——中国博士县

  玉山因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的地利之便,境内怀玉山、三清山更是江南一绝。自唐代立县以来,名臣巨儒、文人骚客如阎立本、顾况、戴叔伦、白居易、杜牧、皇甫曾、陆游、杨万里、王安石、苏轼、曾巩、朱熹、王守仁、朱彝尊、郁达夫等,纷纷往来于此,都留下了许多精彩篇章,不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也是玉山人开阔视野、融合学习的最好榜样。而杨亿、汪应辰、刘允迪等玉山籍科举成功人士,有的回乡讲学,有的退隐后在家乡创办义学,教化乡族子弟。“邻家男孩”成功效应深深影响了玉山民众,有梦想的青年学子纷纷参加科举应试,社会各界齐心助力教育。崇文重教,蔚然成风,玉山成为中国科举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积淀,玉山文脉千年相承,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玉山近几十年来,涌现那么多博士。

  一百多年前,玉山首富张子鸿花巨资精心修造自己的府宅。世事沧桑,后人怎么也想不到,张府旧址现在成了玉山一中——玉山博士的摇篮。张家花园只剩下一艘石舫及一泓碧水,现已经是玉山一中校园内最中心、最静谧的地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风吹雨打间,只有那石舫伴随每日的朗朗书声。石舫东侧今人建有一亭,为乐三亭,语出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道出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更有一种豪迈之气。执教于此,当为人生快事,求学于此,则是人生幸事。石舫船头,乐三亭下,有多少青春梦想在这里绽放!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江西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