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付勤
在人们的印象中,贫困地区一般都是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封闭落后的地区。而河南省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紧邻G310国道,交通优势明显,却长期应富未富。这反映出一些地方精准扶贫中所面临的共性难题。(1月5日《人民日报》)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韦店集村是一个中原地区典型的贫困村,整个中华大地上,这样的村庄也不在少数。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发展不平衡,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能富的已经先富起来了,能扶的已经先扶起来了,在“十三五”期间,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几乎全是“老大难”和“硬骨头”。在这些“老大难”之中,哪些是如同韦店集村一样,并不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或客观条件限制,然而又迟迟得不到发展?这些问题无疑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值得深思。
韦店集村的致富道路上,“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是什么?紧邻通衢大道,却未能奔上致富道路;村中只剩老弱妇孺,没有致富带头人;村校残破不堪,没有一块完整玻璃;想要搞点发展项目,既无资金也无担保……韦店集村的贫困根源,一是硬件设施落后,行业支持不足;二是人才严重匮乏,没有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或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村子的发展很难由下坡路转向上坡路。乡村的日益凋敝,造成人口不断流失,村庄的空心化,又使乡村社会更加缺乏生机活力。如是恶性循环,这些并不偏远的村庄,便与近在咫尺的大路擦肩而过,成了被遗忘被抛弃的角落。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虽然能使村庄面貌暂时焕然一新,但如果内在活力没能调动起来,劳动力不能回流,还是很难得到持续发展。有的村多年接受帮扶,落后面貌却没有改变,说明帮扶依然停留在浅表阶段,没有真正挖到“穷根”,没能把村庄发展引入良性循环轨道。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调动和提高扶贫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才是打赢攻坚战的根本。在这些应富未富的地区,最为重要的,是不断提高村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党中央要求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无疑是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和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既是民生问题,更是民心工程。只有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切实解决阻碍发展的症结问题,才能真正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打通这条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也需要更多敢作敢为的“第一书记”,把扶贫开发的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