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用好监督的“利剑”
2016-01-03 01:19:18
 

  “清如边疆泉水,纯如山间空气。”这是人们对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十连风气的形象描写。在复杂的驻防环境中,十连凭啥守住了清风正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好了相互监督这一“利器”。

  现任连长杨家英到职不久后,曾有两名军校同学来连队看他。杨家英在驻地小吃店请同学吃饭,并请司务长作陪。这事被两名战士看到了,便到小吃店和司务室查发票,直到弄清楚连长是自己花钱请客才罢休。不过,杨家英并不生气,反而公开表扬了战士。监督的理直气壮,被监督的乐意接受,这就是十连官兵对监督的态度。

  下级监督、批评上级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一些人往往因担心被穿小鞋而不敢这样做,但十连官兵却做得很自然。一方面,这说明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强,敢于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会打击报复。另一方面,这说明战士的主人翁意识强,有责任心,勇于并善于进行监督。这两方面的作用相得益彰,因而形成了“人人都在监督中、人人都是监督者”的良好氛围。

  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监督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因为他们手中握有权力,若不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就可能滋生腐败。有的领导干部乐于接受权力而不愿意被人监督,认为监督是找茬,是不信任,变着法子想挣脱监督。当权力没有监督来制约时,领导干部就可能滥用权力,甚至走向贪腐的不归路。某个落马的领导干部曾忏悔:“没有错误时嫌监督,有了错误时怕监督,受到惩处时念监督。”道出了追悔莫及的心声。

  乐于接受监督,适应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不仅是良好党性修养的表现,亦体现了善于自我保护的政治智慧。古人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教诲,领导干部居于高位,耳旁不乏“诺诺”之声,要听到“谔谔”之音却不容易。所谓“谔谔”,就是监督和批评,这种话难免带刺,不如“诺诺”之音那么中听,但却有利于作风之弊、思想之垢的清除,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谔谔”声中有真知,监督之中蕴卓见。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刺耳的批评,领导干部才会耳聪目明,进而做到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误。

  相互监督要有担当。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监督之所以不到位,批评之所以走过场,根本原因还是“好人主义”作祟,不少干部怕因监督和批评而伤了“同志感情”。这种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实际上是害了同志。近年来,一些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在忏悔时几乎都谈到了监督缺位、管理缺失的现象,小问题没人提醒,大问题无人批评,以至酿成大错。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同志之间多一些相互监督,多一些“扯袖子”“咬耳朵”之类的相互提醒,就能及时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政治“病菌”,避免养痈成患,这才是对同志应有的责任担当,才是同志之间真正的守望相助。

  “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努力强化监督,虚心听取批评,看似“小我”受到约束,实则“大我”成就其中。领导干部若能用好监督的“利剑”,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揭短亮丑、清弊除垢,人生之路就一定能行稳致远。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江西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