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月2日电(记者刘翔霄 王卓伦)中国现存最早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偏居山村,千年岁月在此静静流逝。
南禅寺位于山西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西侧一处土岗上。寺庙周围山林环绕,寺址坐北向南,东西约51米,南北60米,全部面积3000余平方米。
据寺内工作人员介绍,南禅寺1961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创始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一千二百余年,为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唐代木建筑。寺内正北面大殿三楹,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人墨书题记,是大殿重建的年代佐证。殿内有唐代彩色泥塑释迦牟尼佛及侍从塑像十七尊,与殿宇同时塑造,是中国除敦煌外稀有的唐代塑像。
唐以后历代,南禅寺大殿都有维修、装绘和补葺,但唐代建筑的规制结构和塑像的形体手法依旧保留,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最近一次修缮是在1974年。”一名李姓的工作人员说。
寺内主殿不算庞大,大殿檐柱已见褪色、斑驳,但形制壮丽、结构简练,唐建大气犹存。正如古建专家柴泽俊评述:“用材断面合理、纵横连贯牢固,手法古朴,技法纯熟,巧妙地把力学和美学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中唐时期中国偏僻山庄劳动匠师们在建筑科学和建筑艺术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南禅寺东西配殿及山门为明清重建,整座寺庙独居山岗一角。记者到访当日,正值冬日晴空,整座寺庙从近及远、从里到外,散发出古朴、悠远。
柴泽俊正是1974年修缮工作的主持者,他早前受访时曾分析,南禅寺逾越千年得以保存,有多重原因。
比如,地势优势。南禅寺建在土质干燥、地基坚实的高岗上,居高临下,雨后排水畅通。
因小而偏得福。此寺重建后63年时,遇到武宗五年灭法,中国佛寺大都被拆除或损毁,而南禅寺由于规模较小、处地偏僻,不为人所注意,县志和佛经上均无记载,因此幸免于难。
以及众人保护。南禅寺大殿历经五次八级以上的地震没有毁坏,归功于周边村民的整洁修缮,齐心保护。前几年,寺内尚有主持师傅,故去后未再居住僧人。不管雨雪风霜,文物管理工作人员每晚都会坚持夜巡,以防盗、防火。
据介绍,南禅寺门票10元,价格不高,但到访者一直很少,其中多是文物工作者,普通游客很少。随着冬季到来,年内几乎无人再来。
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还特别提到,南禅寺古老而清静,正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包括他本人在内,在此工作的众人都觉得南禅寺有种特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