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叶含勇)阅览、书画、聊天、看电视、唱卡拉OK、打台球、开生日会……位于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的一座青工文化驿站,如今成了周边大型电子制造企业数万名青年工人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加快推进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使成都周边涌现出一批以新一代青年农民工为主的大中型企业。几十万青年工人白天在工厂劳作,晚上回公寓睡觉,单调无趣的工余生活与充满活力的年轻心态形成巨大张力,让这个庞大的群体充满躁动。
“创办‘青工文化驿站’的想法由此产生,我们想为新市民打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城市精神家园,让他们享受城市文化建设成果。”成都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夏凛说。
2013年以来,成都市选择高新区、郫县、都江堰等9个区(市)县,由市级财政每年配套100万元资金,区(市)县落实配套建设经费,建成并开放青工文化驿站7家,在建2家,让近25万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服务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青工文化驿站,拥有电子竞技中心、艺术培训空间、视听阅览室、心灵驿站、台球娱乐厅、舞蹈排练室等20多个功能区。
“仅靠街道办1名办事人员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服务需求。”高新区西园街道办副主任饶武说,街道办尝试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探索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
2013年6月,成都高新区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成功应聘。据项目负责人刘飞介绍,按照“全年365天、每天不低于12小时免费开放服务”的考核要求,中心安排21名专业管理运营,每天服务600余名青年工人及周边居民,每年累计服务20-30万人次。
“我现在每天下班都在这边。”在成都富士康打工的29岁青工廖松说,以前几乎不跟人说话,除了上班就是憋在宿舍里发呆,后来到这里学会了打台球、吹葫芦丝,人也慢慢开朗起来,交了很多朋友,还当了志愿者,把收获的快乐带给更多人。
“这种模式探索让政府从直接的经营性服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支持者、指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本位。”夏凛说,各区(市)县结合地方实际,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政府提供平台、专业团队运作、组织发展培育、辖区居民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依托青工文化驿站资源,成都温江区天府街道积极引入“3+2”读书荟等10余家社会组织,长期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青少年服务、为老服务以及社会组织培育等。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系列活动30余次,日均接待产业园区职工、辖区群众200余人次。
在西部第一个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客小镇郫县菁蓉镇,每周四下午3点钟,来自菁蓉镇青工文化驿站静远瑜伽馆的文化志愿者刘谊纯准时为50多名创客辅导工间瑜伽放松术。
郫县德源镇党委副书记何国风说,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菁蓉镇积极探索“一站多点”青工文化嵌入式服务,目前已在大项目员工社区、创新创业区、居民社区、大学校区建立了7处文化活动场站和创客驿站。由青工文化驿站孵化培育的500多名志愿者、10多支文化服务团队,正在成为推动社区文化与创新创业的骨干力量。
针对探索中出现的人员和经费保障、社会组织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等共性问题,夏凛说,目前成都市已将青工文化驿站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范围,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由社会成员共享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