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为什么相信胡说八道?
2015-12-27 01:17:20
 

  正如哲学家哈里·法兰克福在他那本2005年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胡诌》中所说的一样,胡诌并不等于谎言。当一个人说谎时,说话人知道这不是真实的。然而,如果一个人在胡诌,说话者并不在乎它是否真实。就好像如果我告诉你,我在使用一台打字机写下这些文字,而不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将是一个谎言”,但如果我说:“我电脑里的一些组件是在台湾生产的”,这就是胡诌,但没有人会核实这些话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处在胡诌的黄金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斥着胡诌话语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互联网上,充满了肆无忌惮且未经证实的言论。一些涉及灵性世界或者替代医学领域,尤其容易产生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你就会看到诸如“量子意识!”“以毒攻毒!”——没有人会关注这些言论是否真实。

  最近,在《判断和决策》杂志中刊登的一篇论文里,由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博士生戈登·彭尼库克领导的团队提出了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胡诌的几种典型模式:“伪装深刻的胡诌”,或者“看似深刻实际却空洞无物的断言”。事实上,这些看似颇有深意的胡诌已经席卷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那些缺乏理性思考的边缘言论领域。

  对数百人进行“深刻度”调研

  在四项研究中,彭尼库克和他的团队调研了数百人,其中包括学生和一家群众外包模式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让他们对各种言论的“深刻度”进行评分,1分代表“一点儿也不深刻”,5分代表“非常深刻”。一些言论来自一个幽默网站,这个网站可以随机生成各种看似冠冕堂皇实际却毫无意义的言论,另一些言论则直接截取自狄巴克·乔布拉(医学博士,思想家)的模糊言论论文,还有一些来自研究者的筛选,比如“水滴石穿”、“贵在坚持”等。

  容易接受胡诌的人很少反思

  研究人员将调研结果转换成胡诌言论接受程度度量表——当受访者觉得这些毫无意义的言论越深刻,他们对这些言论的接受程度评分就越高。研究人员同时还收集了受访者的其他数据,比如智商、对于超自然现象的看法以及宗教信仰程度等,也包括其他一些性格特征。

  最终,项目研究小组对数据结果进行汇总,得出“更容易接受胡诌的人一般很少会进行反思,他们的认知能力较低,更加倾向于……阴谋论,他们更加容易有宗教信仰,相信超自然现象,也更容易相信补充疗法和另类疗法。”

  怀疑论者更容易认识“胡诌”

  理论上讲,这些都说得通——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些性格特征都共同指向了同一种类型,即“不怀疑”或者“少怀疑”。这些人无法本能地去怀疑呈现在他们面前信息的真实性,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幸福”,似的,这是我在网站上随机生成的一句话,而且人们会认为:“哇,真的很有哲理啊。”他们会认为这句话非常深奥,但对于那些怀疑论者,他们会认为这是胡说八道,并把这称之为“胡诌”。

  胡诌言论和危险信息相关联

  事实上,相信那些伪装深刻的胡诌言论和相信那些危险的、具有误导性的医学或者科学言论是相关联的。当它们彼此之间扯上关系,这将让事情变得复杂。从表面上来看,那些相信乔布拉智慧的人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个由网站随机生成且未经证实的言论:用椰子油可以治疗老年痴呆,但这种方法不经过严密的调查根本无从知晓它的正确性。

  如何不相信胡诌存在困难

  彭尼库克表示,现在还不清楚如何让人们不再相信伪深刻的胡诌,“我通常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见解”,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我们没有办法提高我们的智慧,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对我们日常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反思。当然,鉴于信息的绝对数量,我们可以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特别是进口的东西花费更多的精力(例如和健康、幸福相关的信息)。”

  如果每个人都养成习惯,对以前认同过的作者和思想家进行论辩,在接收到他们的观点后思考:“如果我认为它有问题,应该如何证明?”

  换句话来说,请停下脚步,审查它们。

  本文选自 《纽约》杂志官网

  原文作者 杰西·希格纳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编译

  《论胡诌》

  作者:哈里·法兰克福

  出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晨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