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 “成天下之大功者,有天下之深谋者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一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为我们推进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为中国经济攻坚克难、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制度动力。
行稳方能致远,搞活才有出路。推进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与宏观调控中“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现实,更要抓住要害、精准施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就是坚持辩证法,在政策引导上兼顾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找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一方面,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从而稳定各方预期;另一方面,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方向明才能定位准。一个“准”字,点明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就能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实体,就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让新兴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改革重在落实,政策重在实效。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啃硬骨头、涉险滩,需要定力和韧劲,更需要扎实有效的落实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提升改革执行力和穿透力,才能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动力。结构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处理好深化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经济转型升级要经历化蛹为蝶的阵痛,只有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兜底线、保基本,才能舒缓阵痛、改善民生,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化解阻力、凝聚共识,夯实打好改革攻坚战的社会基础。
“信不弃功,智不遗时。”改革发展之路,总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只要我们把握方向、狠抓落实,精心实施五大政策,就必定能不断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奋力书写中国经济的崭新篇章。(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