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扶贫妈妈”丁莲16年为贫困孩子奔走呼吁济困助学
2015-12-26 15:35:12
 

  新华网昆明12月26日电(记者吉哲鹏)今年53岁的丁莲是红河日报社的一名记者,16年来通过她的呼吁奔走,上千人次的贫困学子得到资助,很多从小学一直资助到高中、大学。因常年坚持在最基层报道群众疾苦,丁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扶贫妈妈”、“好人丁莲”,还获评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

  “妈妈,我考进了建水县人民医院,虽然这儿的条件非常好,但我要感恩,我决定回到乡下去帮助父老乡亲。”这个在电话中喊丁莲“妈妈”的人是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高查庆。

  高查庆家住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偏远深山中,父母都有残疾,弟弟还在读书。丁莲说,当时她看到这个空荡荡的家里,房子也是向别的村民借住的,心酸极了。此后,丁莲长期资助高查庆,让她如愿上了昆明医学院、直至读完大学。

  红河县垤玛乡因乞讨而闻名全国。“2009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发现,这里的贫困非常人所能想象,即便免去学费、书费,这里的孩子们也很难上完小学。”丁莲说。

  回到报社,丁莲很快就发起了对垤玛贫困小学生的资助,当年便有96名哈尼族小学生得到资助,她自己资助了其中的5名。2010年,受助学生已达112名。目前,资助仍在继续,当年的小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

  当时,垤玛乡中心校的252名特困学生,每人都有一本《新华字典》,这是丁莲获“昆明好人”所得的4000元奖金购买的。她还拿出自己的生活费,购买了一批课外书籍送到该校,让学生有了一个小书屋。乡亲们见到丁莲,大老远就喊:“那个好人来了。”

  2007年,个旧保和乡“6·03”特大车祸发生,丁莲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媒体记者。惨烈的死伤场景及当地受灾群众的困难状况像石头一样压在她心底。

  当年,她便发起了资助当地梨花寨小学因车祸致贫的特困生的倡议。17名特困学生得到了资助,其中,丁莲自己资助了5名。9年如一日,她的资助仍在继续。

  云南山高路远,贫困地区更是藏在深山中,道路难行。在下乡助学途中,丁莲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危险,塌方泥石流、与车祸擦肩而过、因过度劳累,多次昏倒在学校。群众把她当亲人,孩子们叫她“丁妈妈”,有的孩子干脆叫她“妈妈”。

  2012年10月,丁莲在给红河县架车乡的900名贫困学生送爱心款时,得知当地大浪施村的留守贫困学生每天清晨5点多就得起床,抹黑走山路、过桥去上学。这“桥”,却只有八根竹子连成,每到雨季危险重重。

  第二天凌晨,丁莲早早起床去实地查看。在河边,朦胧的手电光越来越近,孩子们走上了颤颤巍巍的竹竿桥上,几乎将孩子们摔下去。此情此景,让丁莲饱含泪水:“孩子们上学实在不易,我一定要帮帮他们。”

  丁莲立即发出倡议并带头捐款,全国多个省市的爱心人士积极响应。2014年2月,长32米、净宽1.2米、高4米的人行铁索“爱心桥”建成。从此,孩子们上学出行不再害怕。

  16年来,丁莲坚持在红河州的红河、元阳、屏边、绿春、个旧、开远、蒙自、石屏、金平9个市县,发起帮贫、助困、助学、修桥、修路等义举,还把道德讲坛带到学校、机关、社区、监狱。

  社会各界通过丁莲一对一助学上千人次,她本人先后持续资助贫困学生20多名,带动了包括上海、广东、安徽、甘肃、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及云南省内的昆明、个旧、蒙自、绿春等地爱心人士的广泛参与。

  丁莲坚持每一分钱都有收据,都要汇报得清清楚楚。她送爱心所需费用,大多数是她自掏腰包,租车或坐班车都是自己掏钱。她的事迹感染了许多人,从丈夫到儿子,从私企老总到企业职工。

  现在,高查庆顺利完成学业,也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帮贫的接力棒。高查庆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建水县人民医院的工作,而选择到了偏远的红河县浪堤乡卫生院。每当遇到特困病人,高查庆都会倾心给予帮助,“这是在传承丁莲妈妈的爱心。”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