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精准“点滴” 一“水”当先
2015-12-25 06:56:53
 

  皂江村现任第一书记姚萍(右)在村干部中特别忙碌,冷雨中正与种养大户商谈事情,还忙着用电话解决别处的紧急问题。

  实诚基层水利人

  本报记者 谢彩文 文/图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大化瑶族自治县向来给人这样的印象。

  连绵冬雨中,我们驾车前往这个贫困县共和乡皂江村和贡川乡龙眼村,这是南宁、百色、河池三市之交的山乡,没想到一路盘山而行全是水泥路,每个自然屯都硬化到了农户家。

  村民家中用上了自来水,田地能排能灌而且用水免费,规模化的果林、糖料蔗、养鸡场生机勃勃……两个村都不像贫困村呀!

  是的,“十二五”收官,两个村都如期“摘帽”脱贫了——广西水利厅派驻两个村的第一书记姚萍、肖何平异口同声。他们接过前任第一书记的重担,在边远山乡即将干满第二轮两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逢旱引水,遇涝挖沟;正是4年来第一书记们干得最多的事。

  2012年开始,自治区水利厅对口帮扶这两个贫困村。皂江村党支书马启规记忆犹新:当年初,厅里来了3位“领导”,在村里整整呆了3天,才把全村9个自然屯跑了一遍。当时也是冷雨连绵,老马拿出村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一辆老旧三轮车,拉上客人翻山越岭。全村没有一寸水泥路,坡陡泥泞路滑,坐车既受罪又不安全,走到半路大家宁愿下来步行。

  “一场大雨水滔天,三日无雨地冒烟”,是喀斯特山区的共性现象。来自水利部门的第一书记到位,重点工作自然是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在皂江村原来既易涝又易旱的洼地,现在开挖了1.5深、1.2米宽的排水沟,还是高标准的“三面光”,下暴雨都不怕了。喷淋管道通到了地头,用水却分文不取。原来,在自治区水利厅援建的村委综合楼楼顶,铺设的是太阳能发电板,抽水用的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

  在喝惯山塘黄泥水的龙眼村,如今也用上了免费自来水。那是因为第一书记牵线,自治区水利厅协调企业利用当地河流建了座水电站,免费抽水上池是电站给村里的回报。4年前连一小块水田都没有的龙眼村,现在1/5旱地改成了水田。

  以前靠天吃饭,两个村都以种植玉米为主,生产生活两难,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另谋出路。在皂江村,我们见到乡土能人唐润克,他2012年从广东返乡,正好遇上自治区水利厅刚派下来的第一书记韦华夏,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结伴到扶绥县学习甘蔗套种西瓜。回来后,历来没种过甘蔗、更没种过西瓜的皂江村,照着样子干了起来。甘蔗幼苗期种下西瓜,3个月后甘蔗半大,西瓜成熟采收,土里还剩有肥给甘蔗吸收,产蔗更多。从未种过西瓜的土地,种出来的西瓜特别甜,价格比外地西瓜高出一倍,弄得摊贩都不愿意卖外地西瓜了。

  小唐真正当上了农业老板,已经租地300亩种蔗,其中能灌能排的100亩套种西瓜,农活最忙时用工五六十人。小唐说,下一步另外200亩要搞更精准的“滴灌”,也要套种西瓜,还要搞蔗下养鸡。

  现任第一书记姚萍非常欣慰,皂江村耕地、种植结构实现了“双过半”:2000余亩耕地中,水田过半,糖蔗过半。种甘蔗产值、效益比种玉米高1倍都不止,这个榨季糖料蔗收购价又比上个榨季调高了50元/吨,村支书老马估算,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应在5600-5800元之间,比脱贫标准多600-800元。

  龙眼村第一书记肖何平那里也传来好消息:去年村里林下养殖的土鸡,上一个春节还靠自己拉回单位“叫卖”,今年离春节还远,第一批鸡已经被当地商贩买走了,剩下的鸡也已经被预订一空,有人想再要也无鸡可供了。

  自治区水利厅2003年起对口帮扶大化瑶族自治县,12年间先后挂点5个村。“挂上哪个村,哪个村大变样!”县领导这样说,老百姓也这样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广西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