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22日新媒体专电(商意盈 吴帅帅)他留着很短的寸头,非常清瘦,穿着洗得褪了色的上衣,看书的时候眼睛离书很近。身旁的地上,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上挂着几个装得满满的破口袋,里面是他捡来的垃圾。
这是一张一位“拾荒者”正在图书馆看书的照片,主人公的名字叫做韦思浩。几年前,杭州图书馆馆长那句“我无权拒绝乞丐和拾荒者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让这个图书馆被网友称为“最温暖图书馆”。
当时,人们通过这些衣衫褴褛的“过客”感受到了知识的平等、阅读的美丽;通过边缘人群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对撞,体会到了公共服务的开放包容和一座城市的温度。这位蜷曲在书桌一隅默默读报的老人悦纳来自社会的善意,使我们感到了温暖。
彼时,我们的目光也曾为这位老人读书前洗手的习惯做过片刻停留,却少有人了解老人真正的身世。在老人意外离世后,我们才真正读懂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他是一位不平凡的“拾荒者”。
数十张大大小小的捐资助学凭证,涓滴细流从1994年流淌至今。这个在知识上不愿落伍的老人,却在生活上选择了清苦地“掉队”,不但捐掉了大部分退休工资,甚至每日拾荒“贴补”捐助。一本从教三十年的荣誉证书,普通的中学教师从“授业”“解惑”做到了传递“师之大道”。一张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表达了老人孑然而去的夙愿……
这个社会善意的接受者逐渐变成了大爱的施予者,老人拾起的是我们精神世界缺失的最简朴的生活和最简单的善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些爱足够深沉温暖,默默传递,当被无意发现时,却如潮水汹涌,冲击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一隅。
文学巨匠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今,当杭州市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时,再也不会有那个略显佝偻的身影缓缓走出大厅,但他留下的平和和善意却温暖了整个城市。当我们仰望天空时,这位可亲可爱的老人一定在另一个图书馆里向我们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