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上海将面临护工严重短缺压力,人大代表建议—— 未雨绸缪,解决养老体系中的护工“短板”
2015-12-22 03:36:08
 

  ■本报记者 王海燕

  目前,护工广泛渗透于社区、家庭、养老院、护理院、医院等实体之中,是社会养老服务的最终落实者和执行者,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养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据预测,到2025年,上海老龄人口将超过600万。“届时上海将面临更加突出的养老护工严重短缺的沉重压力,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应对。”日前,闵行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小组提交《关于上海养老护工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的调研报告》。代表调研认为,养老护工现状堪忧,当务之急是重视顶层设计,将养老护工职业发展规划纳入正在制订的“十三五规划”,以解决上海养老体系中的这块“短板”。

  现状:“两差”与“两低”问题突出

  调研发现,目前护工队伍基本状况是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偏高、就业门槛偏低、外来务工人员比例高,绝大多数来源于劳务派遣和自找门路。“人员构成与服务水准整体呈低质化趋势,明显存在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濒临断层的倾向。”

  以闵行区为例,养老护工以中老年女性为主,45岁以上的占80%以上,其中超过60周岁的达到了16.3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80%以上,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占很小比例。

  “护工中‘两差’与‘两低’问题突出。”代表们调研发现,一方面护工不乏委屈心理,认为工资待遇与心理价位有差距、工作付出与实际回报有差距;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又很自卑,觉得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缺乏职业自尊心。据被调研的1651名护工统计,仅有482人办理城镇保险,占总数的29.2%。

  在调研组看来,社会还未真正认识护工所提供的服务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在资金投入上,因各自立场不同,客观存在“老人不舍得花钱、子女不情愿花钱、政府不知道该怎么花钱”的现象。加之护工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态度不尽如人意,服务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需双方矛盾迭出。

  现在养老护工的工作模式,基本采用“一对多”和“24小时连轴转”,既缺乏人性化、也不具可持续性,更为有效护理带来负面影响。调研发现,目前对养老护工的管理,主要是劳务输出管理公司或家政服务公司,名义上承担管理职责,实际上管得并不到位,多数是只管派遣,缺失监管,与使用单位只是劳务派遣关系,少有共同监管的责任。

  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下,护工的服务质量与老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护工基本只能为老人生存需求提供最低层面的帮助,严重欠缺对老人的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建议:建立市级统一的护工职业发展规划

  代表组建议,将养老护工问题列入上海市“十三五规划”,明确将规范养老护工建设与管理,作为补充与解决养老服务“短板”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入通盘考虑,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探索培育与建立市级统一的护工职业发展规划。

  代表们认为,政府要加强引导,明确养老护工是一项社会急需的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职业,出台养老护理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养老护工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年轻人、本地人从事养老护工行业。

  与此同时,加大政府的相关扶持补贴力度,确保护工队伍的合理报酬稳步提升;同时,建立标准化、可持续的社会保险机制,特别注重对外来务工人员中从事护工职业的社会保险待遇及管理问题,“可否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相关政策延伸落实到护工从业人员?”

  针对护工行业不规范等现象,代表建议,加强引导和强化养老护工行业的职业化和规范化管理,比如建立市级护工行业协会,承担起行业监管的职责,对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培训、鉴定与管理,搭建一个管理平台,从体制上健全相关监管职能。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