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别让小聪明砸了电商招牌
2015-12-11 03:56:03
 

  崔文佳

  “双12”在即,不少“网购党”正摩拳擦掌,准备捡个便宜,而中消协却有些“扫兴”地公布了一份价格跟踪报告:取样的“双11”网购商品中,折扣有水分的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虽然消费者忍受了通宵熬夜的抢货,忍受了慢如蜗牛的送货,终于拿到手的商品很可能一分钱便宜也没占到。

  对网络商家“先涨后降”等忽悠伎俩,媒体早有报道,但具体数据竟如此惊人,还是不免引发众怒。或许在商家看来,讲信誉太虚,趁着热闹劲儿在价格上耍点小聪明,在宣传上出些新花样,让顾客乐乐呵呵掏腰包最实在。殊不知,这无异于饮鸩止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吃亏再上当的终究是少数。而信誉这东西,维护它千难万难,破坏它却容易得很。没了立足之本,“一丑遮百俊”的效应一旦显现,埋单的恐怕将是整个电商行业。

  这绝非危言耸听。短短几年,网购从小众走向主流,圈下不少忠实粉丝,“双11”等现象级营销事件更是创造了业界神话。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可预见的未来,网购的渗透程度势必进一步加深。所谓“大道至简”,风头越劲,越要戒骄戒躁。在成功学风靡、新概念层出的当下,消费者追求货真价实的商品不能变也不会变。网络商家避免将一手好牌打砸,首先要对信誉拿出“爱你就像爱生命”的珍视,对品质拿出经营百年老店的操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市场有其自净能力,电商发展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过程。但为了弥补其滞后性,政府部门、消费者很有必要“斤斤计较”。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更多强调一种道德自律,但今天的大数据、“随手拍”等技术条件,已让刚性的外部监督愈发便利。政府部门在治理实践中与时俱进,消费者在日常交易中不平则鸣,就能汇聚起一股倒逼力量,帮助电商挤掉水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