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全力运腕论藏锋
2015-12-10 14:15:55
 

  祝 嘉

  重藏锋,又不能不兼用出锋,千字一律,笔笔一样,字也不会生动活泼的。所以《广艺舟双楫》还说:

  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然以中郎(蔡邕)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又曰:令笔心常在画中,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些话的重点是说作书一定要用中锋,且要多用藏锋,少用出锋。唐宋以后,用出锋的多,处处露锋,字就乏浑厚而薄弱。且六朝人的露锋舆唐以后的露锋,又有不同。六朝碑虽有露锋,但不太尖,总有些秃,唐以后就处处尖锋了,舆六朝人比,就觉得卑薄了。

  学古人书,万不能失其雄厚,古人用全力去运腕,所以笔毫平铺纸上,常使万毫齐力,所以没有薄弱之笔。今人多用指力,不知藏锋之理,小字已见薄弱,大字则更难成字。书法一道,精熟之后,随笔写去,自合法度,往来、收缩、起伏,处处能曲,处处藏锋,不见起止之迹,能得自然之美。后人置腕于案,则指不能不动,不得不用偏锋,因视藏锋为难事,应曲之处,也浮滑过去,所以用功虽深,也不能保其无失,况不用苦功的呢?

  古代法书,多用藏锋。康氏《广艺舟双楫》说:

  古人作书,皆重藏锋。中郎曰:“藏头护尾”,右军曰“第一须存根藏锋,灭迹隐端”,又曰:“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止而藏锋也。

  古人既重藏锋,兼以运其腕力“全身力到”,所以雄厚无匹。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藏锋之说,下笔洁净,没有涨墨,清超可喜。米芾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锋自能藏,古拙自生。藏锋之法,写横画先自近中截起笔,使笔向左行,到了画起处,才折回向右行,到了尽处,再向左收。直画也要从近中截处起笔,使笔向上行,到了起画处才折回向下行,到了尽处,再向上缩。这样就能笔笔浑厚,无薄弱之病,这叫做“曳”。其实这乃初学的写法,到了成熟之后,并不在纸上进行三折收缩,只使笔从空中行,就可以了。像作横书,从空中使笔向左,

  着纸就向右行,到了尽处,又离纸向左收。作直画,笔从空中向上行,一着纸就向下行,到了尽处,就离纸向上缩,这叫做“摇”。大凡写字,还是笔在空中活动多;不然,怎能行笔如飞,快起来呢?

  蒋骥《续书法论》说:“藏锋者,点画起止,不露锋芒也。”姜夔《续书谱》说:“笔正则锋藏。”是说作书用偏锋,就不可能藏锋了,不是说笔用中锋不能出锋的。古人是用中锋的,所以笔势雄厚,就是多用藏锋。但书法是求其多变化的,运笔要常变化,结构要常变化,怎能抱住藏锋不放,专用藏锋呢?所以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