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华阴老腔:千年前的“中国摇滚”回荡至今
2015-12-09 19:57:44
 

  新华网西安12月9日电(记者杨一苗、陈昌奇)结束了在上海一家电视台的演出之后,68岁的张喜民回到了双泉村,生活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家务农、偶尔外出表演,以及每周去市里的文化馆传习老腔。

  前不久,在上海一家电视台播出的一档音乐类选秀节目中,青年歌手谭维维与来自陕西省华阴市的张喜民等五位老腔艺人合作,演出了一曲《给你一点颜色》。来自民间的铿锵之音与歌手高亢的演唱完美结合,豪迈粗犷的中国摇滚震撼了现场的嘉宾与观众。嘉宾崔健在节目中说:“这是教科书级的中国摇滚乐。”

  随后,这段演出的视频在朋友圈和微博中被不断转发,华阴老腔火了。有网民说:“这是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向老艺人们致敬。”

  华阴老腔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喜民所在的双泉村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华山脚下,这里恰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之地。为了方便水路运输,西汉时期军队在这里修建了一个粮仓,作为将军粮运往长安的重要枢纽。

  逆水运粮,少不了纤夫与号子。双泉村的村民成为在河岸上助船前行的纤夫,在士兵中流传的一些戏曲也通过纤夫传到了民间。随后,这种地方戏曲逐渐与皮影结合,演变成在当地盛极一时的老腔皮影。双泉村里的张氏家族就成为这一剧种的传承者。

  受长辈们的影响,张喜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学习老腔表演,现在会唱老腔全本戏六七十部,是华阴老腔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

  张喜民说:“老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唱才子佳人儿女情长,只唱古代战场上的千军万马摇旗呐喊。板胡、月琴、大锣、长凳等乐器的伴奏,可以呈现出过去古代战场上雄壮豪迈的气氛。”

  虽然没有念过多少书,更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这些老腔艺人们却有着对艺术近乎执着的坚守。张四季是张喜民的堂弟,也是老腔表演中那个抢眼的“板凳手”。张四季说:“现在会收到不少演出邀请,我们每次都会提出一个要求:演出中不能破坏老腔的原汁原味。”

  作为皮影戏,老腔从幕后走到台前也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10多年前,现任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主任的党安华第一次看到老腔表演。“当时,5个老艺人在帷幕后吹拉弹唱表演皮影戏,他们全然看不到现场只有3名观众。我把幕布拉开一条缝,想告诉张喜民,没观众了你们别唱了。但却立刻被帷幕里的精彩深深震撼。”党安华说。

  “太精彩了,老艺人们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完全真实而无杂念地在进行表演。我觉得这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当时我就想,如果把幕布里的表演呈现给观众,一定会打动他们,因为这才演出了真情。”党安华说。

  华阴老腔逐渐走到了台前。“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段从陕西民谣演变而来的唱段,也成为华阴老腔的经典曲目。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喜民也成为这一稀有剧种的国家级传承人。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说:“老腔这样的民间艺术,与交响乐、摇滚乐的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下的音乐人应该在不断的学习和继承中寻找一种表达音乐更好的途径。”

  12月8日下午,张喜民又来到离家10公里外的华阴市文化馆。每个星期,他都要在这里义务教授华阴老腔。教室里坐着十几位学生,几乎全部是中老年人。

  “今天要教《卖杂货》和《征东一场总是空》,现在能唱老腔的人越来越少了,虽然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唱,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还是要把老腔教好、演好。”张喜民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