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英国“国宝”舞台剧《战马》的上海缘分
2015-12-08 16:29:33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记者许晓青周文其)英国戏剧界瑰宝——舞台剧《战马》今年诞生了首个中文版,继北京首演后,《战马》自11月中旬起在上海展开巡演,几乎每场上座率近八成,部分场次甚至一票难求。

  上海是中国舞台剧艺术重镇之一,《战马》在此巡演将长达两个多月,实现跨年演出,总场次超过60场。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战马》制作人李东告诉记者,上海这座城市与英国“国宝”《战马》,有着不解之缘。

  “在中国,如果提到英国戏剧,除了莎士比亚,可能就是《战马》了!而谈到中国的戏剧艺术,也一定绕不开上海这座城市,中国国家话剧院从英国引进《战马》时,想到落地演出的城市就是上海。”李东说。

  两年前的夏天,李东说服英国国家剧院《战马》项目的核心团队来中国考察,彼时中英双方合作中文版《战马》的构想刚刚初具雏形。

  “《战马》的英国核心团队踏上中国土地,首站就来到上海。他们中有的人是第一次来到东方,有的曾将中国想象成一百多年前的样子。但在上海,他们第一次感知到了中国舞台剧市场的脉搏,也找到了两国之间文化合作的某种契合点,那就是——剧院”。

  李东带着英国制作人罗宾和制作经理斯蒂夫等到访了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大剧院,富有朝气、英语流利的剧场团队令老外们印象深刻。“英国人看得很细,比如会走到控台里面看看有没有灰尘。”李东回忆。

  “英国团队还去了上海茂名路上的兰心大戏院,因为这座戏院与英国一家知名剧院很像,早年是由同一名英国设计师设计的,追溯的历史超过100年。专家们远道而来,走进中国的剧场,却感觉很亲切,他们开始明白,原来英国的戏剧在中国有很好的基础和传播的历史。”

  另一天,李东带着英国团队去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那时正在上演青年制作人何念的作品《撒娇女王》。在这座梧桐树掩映下的戏剧殿堂外,路边林立的餐馆、饭店、咖啡馆里,聚集着很多文艺青年。“我给《战马》的核心团队算了一笔账,看舞台剧的中国人,每看一场演出,人均戏票大约200元人民币,周边休闲消费大约是150元,消费能力是没问题的。”

  这些更加坚定了英国团队把原汁原味的《战马》带到中国来的想法,李东对英国团队说,晚间7点到9点的消费行为,正在中国的大都市里慢慢形成,而来自英国的经典戏剧,也可以成为这种消费行为的选择项之一,甚至影响中国的大众文化消费。

  “中国人一旦决定做什么事情,效率是非常高的。”这是英国国家剧院对中文版《战马》的中方合作团队的评价。

  在《战马》上海站及全国巡展中,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崭露头角,其副总经理马晨骋说,通过与英方合作,自身的效率和执行力得到了很强的提升,“标准化”是中国团队学到最多的东西,细节甚至细腻到后台每件小物品的摆放位置,场地每一尺每一寸的测量和安排。

  “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最核心、本质的东西——对演员、技术人员的选拔上。”李东说,中国的演员,特别是支撑起“战马”器械的演员,都是从社会上精心选拔,在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然后进行培训,其中相当一部分演员曾赴英国观看原版演出,并接受了英国国家剧院的专业培训。

  “80后”马晨骋说,从中文版《战马》的演出团队到运营团队,其中大部分是30岁左右而立之年的“80后”,在这部英国经典舞台剧的“汉化”过程中,会形成一支更加专业、敬业的中国戏剧人才队伍,最终英国的《战马》不仅将惠及上海的演出市场和观众,也会惠及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艺术发展。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