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安庆:一座处处“有戏”的城市
2015-12-05 10:59:44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陈诺

  人人皆歌者,处处有舞台,都说安徽安庆是一座处处“有戏”的城市。

  近年来,安庆市突破传统戏曲“唱什么”、“谁来唱”、“为谁唱”三个关隘,将黄梅戏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打造出一方独具特色的传承样本。

唱什么?找准“供给侧”症结

  在安庆90后市民李静看来,今年9月底开始的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轮番上演的23台新戏却让她大呼过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庆市政府组织开展黄梅戏剧本征集活动,出台政策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并在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中给予重点支持。

  当地一方面提出5年内复排传承10部黄梅戏经典大型剧目和20折经典小戏折子戏,扶持当地各大黄梅戏院团复排了《为奴隶的母亲》、《县令陈廉》、《靠善升官》等一批优秀剧目,通过“老戏新演”推进传承创新,另一方面,集中精力推“新”戏,解决“供给侧”难题。

  政府对“唱什么”进行引导。多年来,安庆市政府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研讨黄梅戏剧本、声腔等艺术特点和规律,举办黄梅戏剧本征集、剧目研讨会、编剧读书班等活动,促进传统戏曲由内而外“创新”。

谁来唱?填补人才资源“断档”

  近年来,安庆采取“师带徒”、院团院校合作、跟团实训等方式,举办黄梅戏青年演员大赛、年度最具人气黄梅戏演员评选等评比评奖活动,让80后、90后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们”。

  作为全国第三个设立的戏曲本科、全国首个地方戏曲本科,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开设了戏剧史、乐理、戏曲美学等课程,同时采用“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组建“黄梅戏产演学研联盟”。“新时代的传统戏曲呼唤创新型人才,除具备一定基础功底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该院院长杨瑾告诉记者。

  “如果说校园内的培养是一种苗圃模式,那么从2014年开启的‘师带徒’模式则是对优秀演员的再打造,更是黄梅戏尊重艺术规律的体现”,安庆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汪志耿说。近年来,韩再芬、黄新德等名师在安庆收徒授艺,各院团选定青年学员拜师学习,培养了吴美莲、王琴、马丁、刘丽华、陈晓玲、黄金峰、何春旺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

  安庆市政府联合教育部门,出版《黄梅戏》中学版、小学版地方教材,完成《黄梅戏经典唱段(80首)》的整理工作,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秋季学年市区选择18所中小学开展起黄梅戏艺术教学,确定了黄梅戏“从娃娃抓起”的发展思路。

给谁唱?“走下去”与“走出去”并重

  11月的安庆已有些寒峭,然而科技广场的文化舞台却吹拉弹唱、黄梅腔调声声响起,草根戏班和五六个练唱团体分散在树荫下,数百名观众围坐在一起,热闹非凡。

  在今年的艺术节期间,23台大戏平均上座率达95%以上,吸引了3万多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

  韩再芬告诉记者,安庆通过走下去、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培养了一大批黄梅戏迷、铁杆。

  所谓“走下去”就是面向基层,深入群众。9月15日,潜山县五庙乡集镇杨畈村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了戏台子,黄梅戏剧团敲响了开演的锣鼓,这个平日寂静的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连进城务工的乡亲也纷纷赶回村里看戏。

  这正是实施黄梅戏惠民演出“百千万”工程的缩影,今年以来,安庆提出组织100家左右剧团,进行1000场以上的基层演出,同时展播10000场电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送戏下乡,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演出一场以上正规大戏。与此同时推出惠民票价,面向基层一线工作者、环卫工人、工程建设者、公共服务人员、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免费专场演出。

  “走出去”正让地方戏剧在更广阔的舞台大放异彩。近年来,先后在北京、深圳、合肥、珠海等地组织举办安庆黄梅戏艺术周。其中,《徽州往事》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创出连演场次最多、出票率99%、上座率95%、退场率低于2%等多项纪录。

  安庆市市委书记虞爱华告诉记者,既要有经济发展,还要有文化积淀,这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福音。区别于过去的“等靠要”,黄梅戏的复兴要从“输血”走向“造血”,政府做好服务,培植起一方适合传承发展的土壤,让安庆成为黄梅戏最大的集散地。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