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君与笔者聊起乡村记忆话题时说,她到某村转了一圈,发现村中先人耗时费力建起的建筑已痕迹难觅,就连昔日的瓦房也被幢幢崭新的平顶楼房所代替,街路及空旷地也为水泥所覆盖,能证明此村数百年岁月的仅有那几棵古樟树了。对此,她生发感慨:一些农村别说什么文化积淀,就连人们心中最熟悉的瓦房也所剩无几,这样的乡村还能给人什么乡愁、记忆?
说到瓦房,在我国分布地域极广,丽江古城、贵州侗寨、江南民居……虽然墙体有砖有石有干打垒,房屋有大有小结构各异,但屋顶铺盖的大多是瓦片,广袤农村由瓦片铺就的那种景观那种韵味,既在人们心中烙下抹不去的记忆,又为众多乡村留下无限的乡愁,如今古村瓦房却在快速消失。虽说沧海桑田,肯定会推陈出新,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不能速生,须经历漫长的岁月,才能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现象。假如建新就拆旧,古村落就会失去活的记忆和生命,割断绵延的历史。
笔者并非说是瓦房就得保留,而是要摒弃留有瓦房就是落后、瓦房消失就是发展进步的错误认识。倘若视瓦房皆为落后,统统予以拆除,千篇一律地用钢筋混凝土来浇铸楼房,非得把农村变换成城市模样,难免有一种“着西装打领带穿拖鞋”的滑稽感。
其实,在农村的发展进程中,留得住乡愁,找得到记忆,与我们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并不矛盾。因为新农村的内涵十分丰富,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保留和传承好地方特色文化尤为可贵。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村庄的规划、设施的改善、环境的整治,都要考虑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等元素,目的便是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更舒适更方便。
然而,许多地方曾经和谐自然的古村落旧瓦房,正被一座座平顶楼房所侵蚀,古村落旧瓦房已成稀罕物。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面对这些先人遗留下的历史遗存,我们该如何处置?答案肯定是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古村落是活态博物馆,它是今天的也是未来的。对它的保护,除了物质形态本身,更主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文化物种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活态文化传统的保护。试想,若把婺源的篁岭、乐安的流坑全都换成水泥楼房,很难想象还有人会不辞辛苦奔那儿去。一些古村古建旧瓦房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找寻乡愁记忆的去处,就因为那些地方所保留下来的东西,凝聚的是一代代人的思想和文化,人们可以通过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底蕴来品读历史。一些古建筑古村落之所以成为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单位,其目的就是防止历史就此中断。
古村落旧瓦房的保护,也并非全部要恢复原来的状态,或花巨资搞仿古使其“延续”,也许物尽其用,让其承载起现代生活是种更好的选择。对古村古建旧瓦房,消逝的已无法挽回,留下的当好好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