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母语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访余光中文学馆
2015-11-20 14:49:00
 

  原标题:“母语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访余光中文学馆

  新华网福州11月20日电(记者刘姝君)在福建泉州永春县,一座白墙黛瓦的小楼依山而建,由低至高,逐层上升,馆外潺潺桃溪穿山而过,青山绿水间,小楼与周边山体完美融合。

  这里便是开馆不久的余光中文学馆。

  文学馆是一座二层小楼,走入文学馆,便可见到馆前由著名书法家杜忠浩篆书手书的“余光中文学馆”六个大字,方正而力挺。文学馆展厅位于馆内最顶部,从大门而入必须爬上多级楼梯,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参观者体会到攀登文学巅峰之不易。

  整个展厅共分《乡愁四韵》《四度空间》《龙吟四海》三个篇章十二小节,全面展示余光中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学者对余光中的研究及评价、余光中的文学活动集锦及其所获荣誉及奖项。

  自1992年至今的23年间,余光中已往返大陆60余次,此次他也专程为文学馆而来。

  “桃溪蜿蜒的两岸,是我难忘的故乡。”近日再次回到家乡,年届88岁的余光中情不自禁思念起他的父亲。他说,父亲就生在永春桃城镇洋上村,跟父亲聊天时,他讲得最多的是永春五里街、惠安洛阳桥,现在仍难以忘怀。

  余光中祖籍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他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一曲《乡愁》化身海峡情缘的文化意象,并在全球华人中引发强烈共鸣。

  “在家乡修建文学馆,也是跟我父亲有关系,我想他如果今日在这里,一定很高兴。”余光中说。

  在余光中的童年记忆中,与父亲在生活上的交集并不多,但文学的起源却来自父亲。“在我12岁时,父亲给他讲《古文观止》等古典书籍,“这是对我教育的破土、启蒙的力量”。

  余光中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五十多部。此次他也将自己的一些著作、手稿、照片及海报等捐给了余光中文学馆,以表心意。

  馆内,除了余光中捐赠的300多页手稿、部分实物等,还有余光中个人蜡像。余光中感叹,“两岸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馆不多,尤其是作家生前有馆更少”,而他有了以他名义盖的文学馆,自己是幸运的。

  谈到为何至今能保持这么旺盛的文学创作的动力,余光中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文的孺慕,它是母语,这是自己对文化母亲的向往和反哺,“这是我创作不竭的源泉”。

  (来源:新华网)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