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官员“小绰号”背后蕴藏“大信号”
2015-11-20 14:51:00
 

  原标题:官员“小绰号”背后蕴藏“大信号”

  核心提示: 优秀党员干部,获得的往往是称号,虽是组织授予,但体现的却是群众的爱戴。而落马的党员干部,获得的多是“绰号”,虽是群众赐予,体现的却是群众的厌恶之情。

  ===盘点落马贪官“绰号”:五花八门 类型不一===

  “大拆大建”型

  南京市长季建业:“推土机市长”和“砍树市长”

  “拆迁大佐”: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白雪山:“白乱拆”

  “作秀”型

  “六百帝”: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

  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谷大扒”

  “贪腐堕落”型

  “三不”:福建省副省长徐刚

  ===“小绰号”背后隐藏什么“大信号”?===

  官员“贪腐绰号”背后隐藏啥猫腻?

  官员的绰号往往是腐败的信号。因为,腐败官员的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案发前就在民间流传,路人皆知。也就说,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一些地方“权力的市井化”自然导致民间解读的“市井化”,由此产生了贪腐官员的绰号。

  官员绰号是民意的风向标

  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百姓看在眼里,绰号是官员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给有关部门传递信息,是对优秀干部的肯定与推荐,也是对贪腐官员的讽刺与举报。因此,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也要敢于倾听民意,走出去“闻绰号”,并读懂这些绰号里包含的民意,体会到这些绰号的方向所指,这样才能发现官员的好与坏,才能选拔出群众所需要的好干部。对有贪腐行为的官员,则要按照“绰号”显示的方向标去顺藤摸瓜,调查一下“绰号”背后的故事,说不定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利于反腐成本的降低。

  解读贪官绰号透露出的信息

  专家表示,针对落马官员的“绰号”,应该有的放矢地清理这些绰号背后暴露出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干部队伍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保障党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干部少犯错误或不犯大错误,反腐败应抓早抓苗头性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问题官员尽早清除出去,把人民利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小限度,即使在“亡羊”之后,亦应该找到漏洞及时“补牢”。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纪检监察机关在内开展的整风肃纪,“关口前移”,大到贪污受贿,小到中秋月饼、元旦贺卡、春节鞭炮,综合监督,严厉整治,初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围。伴随着惩治腐败强力高压态势的形成,有关贪腐官员的段子与绰号想必会越来越少。

  (来源:新华网)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