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团长赵劲松:服务群众永葆本色
2015-11-15 15:43:00
 

  原标题:团长赵劲松:服务群众永葆本色

  新华网福州11月15日电(黄益方、陈云)陆军第31集团军某舟桥团自1975年成立,特别是被确定为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以来,先后参加过’98抗洪、抗击“龙王”“圣帕”台风等近百次重大抢险救灾任务,是八闽大地抢险救灾的拳头力量。团长赵劲松就是带领这支部队冲锋陷阵的急先锋。 (一)

  2010年6月18日,受持续暴雨影响,闽北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舟桥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赵劲松带领一个营兵力奔赴救灾一线。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尽快抵达救援区域,在能见度不足20米的情况下,赵劲松让驾驶员拉响警报,为300余名官兵全程开道。

  “有团长在前开道,不仅定了大家的心,也为救援工作抢下了宝贵的时间。”工程装备股股长龚亦龙回忆。

  赵劲松带领官兵连夜冒雨机动240公里,转战延平、光泽、邵武三地转移受困群众4000余人,清理淤泥近2万立方米,抢修堤坝125米,架设桥梁65米,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2013年,闽清城关防洪堤坍塌,赵劲松带领部队15分钟内投入抢险,连续奋战4天5夜,始终站在决口一线指挥,构筑起142米钢木土石组合坝和208米导水坝,成功封堵决口。

  水上救援离不开舟桥团,驻地扑灭山火也同样少不了舟桥官兵。今年4月5日闽清县省璜镇突发火灾,赵劲松又不顾危险,手持砍刀带领官兵向火势最旺的地方扑去,钻丛林、劈杂草,一马当先。经过2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开设一条300多米长、5米宽的隔离带。

  这时,官兵们才发现,赵劲松的身上和衣裤多处被划伤刮破。

  (二)

  驻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丘广布,且因舟桥团抗洪救险的专业属性,全团呈“四点一线”分布在闽江沿岸。各营区与老百姓互为比邻,客观上也为军民融合创造了更为密切的条件。

  驻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履新,第一件事情就是到部队慰问、过军事日,共商拥军事宜。赵劲松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越是一线作战部队,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越不能落后;越是身处基层,军民融合发展越有作为。

  2015年3月初,梅溪村党支部书记黄可基受村里老人嘱托,专程来团里向赵劲松致谢。原来,赵劲松走访梅溪村时,村民张大爷告诉他“那儿没啥可去的,又没啥器材,去了也是干坐着”。回团后,赵劲松在党委会上就援建事宜提出建议,党委“一班人”一致同意帮扶梅溪村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2014年,赵劲松考虑到白沙营区训练码头空间狭小、年久失修,既影响部队日常战备训练,又给附近居民渡江出行带来不便,便带领机关工作组先后5次与驻地政府部门协商共建军民两用码头事宜。最终,军地合作建起了既符合战备要求又方便群众出行的新码头。

  福建省卫生职业学院学生黄青青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家里穷得交不起学费,靠亲戚接济上学,初二那年甚至多次“逃学”打工赚钱顾家。2010年3月,赵劲松了解到黄青青的情况后与之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资助1500元。5年来,像黄青青这样被赵劲松关心帮助的,还有王婷、鄢燕青等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三)

  训练过程中,部队难免会损坏闽江中的渔网等。“损坏了老百姓的东西就要赔!”这是赵劲松反复强调的群众纪律。

  2009年8月,舟桥团进行专业技术考核时遭遇“意外”:门桥底部挂住了渔网,钩篙将渔网拉开一道1米多长的口子。赵劲松没有“一丢了事”,带着割破的渔网向附近水域的渔民逐个询问,寻找“主人”。得知是渔民黄忠诚家的渔网时,赵劲松当场道歉,并按市场价格进行了赔偿。

  “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决不能因为军事训练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事后,赵劲松心里还是不踏实。为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他召集附近的渔民共同商讨解决方法,对训练水域进行彻底“治理”。

  此后,“门桥挂网”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来源:新华网)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