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民间出大匠 指上有乾坤 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收到3.5万人投稿,最小参赛者9岁
2015-11-09 03:15:29
 

姚懿佳向观众介绍自己的秸绣工艺作品《丰收大吉》。蒋迪雯摄

  本报讯(见习记者 吴桐)昨天,“指上乾坤”2015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成果展在宝山区木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大赛由宝山区和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承办,共收到约3.5万人投稿,最终展出了100位民间手工艺达人和30位专业手工艺人的作品。

  全民参与致敬工匠精神

  参赛的市民来自各行各业,最小的只有9岁。姚懿佳是一位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80后,她参展的作品是秸绣画《丰收大吉》。秸绣画是姚懿佳的首创,是麦秸画与刺绣的结合。她所创作的作品很好地把麦秆的天然色泽和纹理,与刺绣的精致和多彩结合。姚懿佳毕业后就致力于麦秸画的创作,每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研究制作,至今已有16年。她说,“创作的时候,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连呼吸稍大,都会把麦秆吹起来。天热的时候,空调都不敢吹。”承受了六年的孤寂和清贫,她的作品才逐步被行家和大众关注,在真如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53岁的王鸣皋是一名保安,私下里喜欢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出别致的手工艺品。他的流水立体画作品《喀斯特》是反复试验的成果。他用多种不同的化工材料按一定的比例和水、颜料混合,放在卡片上自然流动,制造斑驳有致的纹理。“有定力、心细、专注,才能完成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作品。”王鸣皋说。

  此次展览可以见到名家和手工艺达人亲临展馆,在自己的作品前为大家讲解作品的制作方式和由来。看展的市民得以感受一块木头、一根线的温度,体会手工艺人耗费时间、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市民手工艺大赛终评评委会主席范凯熹说:“希望藉由这次市民手工艺大赛唤起更多人对工匠精神的崇敬。希望能培养我们耐心、细致、对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制造不应该只是廉价和劣质的代名词。”

  传统工艺点亮现代生活

  此次展出的获奖作品虽隶属传统的手工艺门类,但使用的工艺和作品的形式都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除了审美价值外,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实用价值也是此次大赛的评判标准,目的是让传统手工艺为当代生活方式所接纳。湘西女孩李颖是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她将自己设计的湘西刺绣与现代家居相结合,制作出独具湘西民族风情的刺绣果盘、靠垫、抱枕、桌垫等。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手工艺术,让传统工艺摆脱了“孤芳自赏”的困境,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两周的展期内,展厅里还设置了丰富的手工艺互动体验课程。工艺美术大师、来自乌克兰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及市民手工艺大赛获奖达人齐上阵,教授“木刻水印”“彩色玻璃镶嵌”“瓷盘釉雕”和“嘉定竹刻”等技艺。现场观众纷纷围上工匠围裙体验手工艺的快乐。

  在刚结束的2015上海国际城市文化论坛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指出,城市的公共文化,应该由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构成,市民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欣赏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创造者和推进者。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建中希望身处喧嚣城市中的市民,能更多地唤醒自己的天赋,激发起创造热情,产生出更多青年创客。希望上海的每个区县都有很多不同工艺不同风格的手工工作室。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