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探秘北京初雪:雪量充足致拥堵、与厄尔尼诺暖冬并不矛盾
2015-11-06 16:01:43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题:探秘北京初雪:雪量充足致拥堵、与厄尔尼诺暖冬并不矛盾

  新华社记者倪元锦、卢国强

  6日凌晨起,北京普降秋冬初雪,雪量充足、覆盖全市,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道路湿滑,致早高峰交通拥堵、事故多发。

  秋冬初雪如此早来,是否异常?雪量充足,对农业有何影响?气温骤降,与厄尔尼诺下的暖冬现象是否矛盾?新华社记者探秘北京初雪。

  初雪致交通事故多发 降水量与常年无异常

  6日8时30分,北京全路网交通指数8.0,达到“严重拥堵”程度,“事故”成为初雪中道路交通的热词。道路湿滑、能见度差导致的剐蹭等小事故频发,不少路段车流量大、排队严重,“暴堵”在社交网络中出现的频率基本与“下雪啦”一致。

  受降雪影响,京港澳高速进京方向多个桥区以及市内环路连续发生交通事故,车辆从杜家坎收费站一直拥堵到三环路,约20公里。

  北京交管部门表示,仅7时30分至8时15分,实时路况提示就连续出现7条发生在主要环路上不同位置的事故信息。北京公交集团8条线路停驶,2条线路采取区间措施;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至大屯路东区段列车采取限速措施,部分列车晚点。

  6日9时,南郊观象台气温已升至0.8摄氏度,从5日22时至6日9时,全市最低气温出现在延庆佛爷顶(国家级气象站),为零下5.9摄氏度。

  北京市气象台6日9时10分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预计至6日夜间仍有降雪,地表温度将低于零摄氏度,易形成道路结冰,需注意交通安全。

  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宋巧云接受采访称,一股来自东北路径的中等强度冷空气,导致了今年北京这场初雪。“降雪过程在全市范围呈现自西向东的特点,6日将持续降雪,预计夜间降雪结束,最低气温会降至2摄氏度,8日天气转晴,低温将持续至8-9日。”她说。

  北京市气象台发布5日8时至6日14时降水量显示:全市平均14.2毫米,城区平均13.2毫米,西北部平均19.8毫米,西南部平均14.9毫米,东北部平均13.5毫米,东南部平均11.1毫米,最大延庆东门营30.3毫米。

  宋巧云说,对于雪量的观测,是先将雪化成水,再测量并称重。

  据介绍,今年1月1日至今的累计降水量为559.6毫米,去年同期为420.5毫米,常年同期为532.8毫米。

  大雪兆丰年:空气、健康、农业均受益

  这是一轮区域性降雪。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6至8日,华北地区将持续雨雪天气。6日,北京大雪转小雪,最高气温4摄氏度,将创下半年来新低,7日夜间小雨依旧;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山西东部、河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

  北京这场初雪,是“湿雪”。6日的北京街头,想要在大雪中“白头”的市民落了空。身上的雪很快融化成水,路面湿滑,积雪并不明显。这是因为雪有干、湿之分。

  宋巧云说,今天初雪的最大特点是“湿重”,含水量高,对比寒冬中的降雪,后者因温度更低,会呈现更轻盈略干的“雪片”。

  初雪带来了“净化”的空气。6日上午的“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显示,受雨雪天气和冷空气共同影响,6日白天至夜间,空气污染气象等级为1级,流动性好,非常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清除和扩散。6日白天,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数据称,全市范围空气质量为优。

  大雪兆丰年。此轮北方大范围降雪的雪量,对农业将有积极影响。

  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接受采访称,这场雪量充足的大范围降雪,对明年春天土壤保墒大有好处。“此外,前几天华北雾霾严重,这场大雪对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传染病的抑制作用,也非常好。”他说。

  记者从北京市公安交管局了解到,从降雪开始,交管部门启动雪天交通应急保障措施,提高交通疏导等级、最大限度加派警力加大巡逻力度,快清快处交通事故,同时加强对环路、主要大街、快速路、高速公路及桥区、匝道等易结冰部位的巡查,尽可能保证道路交通运行顺畅。

  初雪时间正常 与厄尔尼诺现象并不矛盾

  秋冬北京初雪来得比较早,但属于“正常偏早”,历史上北京曾有10月初雪的记录。

  宋巧云介绍,北京常年初雪平均时间是11月29日,“常年”是指过去30整年的统计尺度,即从1981年至2010年。“进入本世纪后,2003年、2009年都曾出现过11月初的初雪。”宋巧云说。

  专家指出,监测结果表明,今年是厄尔尼诺发展年,在今冬会发展到最高峰,到明年春天,厄尔尼诺逐渐衰减。从强度上看,今年是厄尔尼诺的极强年。然而,此次“正常偏早的初雪”和大幅降温,与“厄尔尼诺”下的暖冬现象并不矛盾。

  王冀介绍,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的界定,12月至次年2月底为“冬季”,厄尔尼诺现象预计会对整个冬季的气温有提升作用,但目前这场初雪仍算作“秋季”。

  “尽管目前的温度滑动平均值表明,北京已在10月29日进入‘冬季’,但厄尔尼诺现象涉及到的对‘冬季’的影响,并非‘气温意义的冬季’。”王冀说。

  据了解,根据对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分成两部分:一是厄尔尼诺“发展年”,一是厄尔尼诺“衰减年”,对气候的影响并不相同。今年属“发展年”,厄尔尼诺现象在今冬成熟。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布和朝鲁接受采访称,今年中东太平洋的关键区“尼诺3.4指数”,也就是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在夏季表现为海温升高1.5摄氏度,将在今冬达到海温升高2摄氏度,是“强厄尔尼诺”发展年。

  “今年厄尔尼诺年是暖冬,但也要考虑气候的其它影响因子。强厄尔尼诺年,东亚地区,包括中国经历暖冬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但还不能武断地说暖冬已成定局。”布和朝鲁说,“暖冬”是事后评价,暖冬的标准,就是与全国的平均气温相比增暖了多少摄氏度或者是变冷了多少摄氏度,根据这个来确定。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