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在时光流转中倾听粤曲“好声音”
2015-10-29 07:52:42
 

广东粤剧博物馆,私伙局在精美的戏台上唱戏。戴嘉信 摄

  “梨园歌舞赛繁华,万人围住看琼花。”作为粤剧发祥地之一,禅城虽已看不到红船盛景,但粤剧这一南国红豆依然是一张不可或缺的名片。民间仍有大量粤剧的忠实爱好者,在各大公园和社区内自发组织、自娱自乐地开展私伙局。

  来到禅城的游客可在祖庙万福台下倾听时光洗礼过的粤曲,在广东粤剧博物馆浏览“南国红豆”的过去,在公园里听到私伙局好声音,不久的将来,游客或许还能在琼花会馆里叹茶听戏……

  ●撰文:郑雯

  万福台听戏在“审戏台”下感受粤剧之源

  周日下午,来自江西的刘先生游览祖庙时,恰逢万福台上有私伙局在表演粤剧,唱声婉转悠扬、清亮明媚,虽然听不懂粤语,但戏台两侧长条形的LED电子屏上显示出唱词,刘先生合着节拍跟着哼唱,当武生从后台跃出,翻出十几个筋斗时,刘先生也给出了热烈的掌声……

  万福台建于清顺治15年(1658年),是珠三角现存最古老的戏台,该台为歇山式卷棚顶,装饰着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前台三面敞开。台前空地开阔,青石铺地,供观众自携条凳坐下或站立观戏用。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世界各地粤剧团体更把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祖庙博物馆馆长凌建介绍,万福台自古就是粤剧的“审戏台”,凡是有新出的粤剧,都得在万福台作第一次表演,得到观众和评委的认可之后,才在其他地方进行演出,自此戏班首台演戏必选万福台相沿成习。

  近10年来,经过翻新,万福台重新投入使用。随着祖庙迎来越来越多游客,万福台上的戏曲声也越发悠扬。凌建介绍,每年万福台上的演出多达100多场,每逢周六、周日、初一、十五,或者北帝诞、华光诞、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期间,下午一点至三点期间,万福台上都好戏连台。

  可以在万福台表演,对于粤剧团、私伙局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此,若想在万福台上出演折子戏、粤曲,需要提前一个月报名。万福台也成为禅城以戏会友的场所,许多来自港澳、珠三角其他地市的粤剧团来禅城表演,也首选万福台。

  日头过午,万福台前已经有不少游客早早等候观看演出。游客购买祖庙门票之后,在祖庙内听粤剧、看武术、舞狮等表演都是免费的。凌建坦言,不少港澳游客和本地老人,对粤剧都怀有深厚的感情,祖庙是禅城最旺的旅游景点之一,万福台上重新开班表演,能够让游客更方便、贴近地接触粤剧。

  博物馆寻古在历史沉淀中品味粤曲流光

  为了数日后的华光诞,坐落于兆祥路的广东粤剧博物馆已经开始了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11月1日当天,来自海内外的粤曲名伶和数百粤剧爱好者将聚集在此,届时博物馆戏台上将好戏连台,市民睇粤剧听粤曲将全免费。

  广东粤剧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粤剧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其前身为“佛山粤剧博物馆”,由佛山市政府财政拨款460万元在兆祥黄公祠内建设。经过多年的筹集,位于佛山的广东粤剧博物馆,实物藏品已超过2万件,其中粤剧文物约1900件。据介绍,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陈列分史、艺、人三大部分共13个展区,展出明清至当代的粤剧剧本、木鱼书、海报、戏桥、戏服乐器以及早期的粤剧电影、唱片、剧照、名伶书画等藏品3000余件。

  该博物馆为四进广式建筑,第二进的华光殿内供奉着华光帝的塑像,另一侧则是红船模型。在过去,粤剧戏棚多采用竹木搭成,因演剧聚众酿成火灾祸害时有发生,因此戏行艺人视管火之神华光帝为保护神和祖师。另外,旧时粤剧艺人下乡演出,都以红船为交通工具,故粤剧艺人又称为“红船子弟”。

  第三进则是一个大戏台,戏台两侧悬挂的对联颇具哲学趣味:“眼孔放开看不真莫嘈、试问前头高见者、脚跟立定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戏台上偶尔会有私伙局租台唱粤曲。笔者参观时,何红梅所在的锦绣粤色私伙局正在戏台上演唱,一曲《凤阁恩仇未了情》唱得缠绵悱恻,赢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何红梅介绍,私伙局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唱念做打样样都行,伴奏、伴舞、青衣花旦小生都齐全。

  “这里要早点来霸位的。”何红梅介绍。有时候来晚了,何红梅就在附近的祖庙街道文化站唱戏。“唱粤剧,也只是为了自娱自乐,有地方唱我们就满足。”

  在博物馆的北廊及北侧各厢房,陈列着“粤剧名家”,共展示近代、现代和当代上百个粤剧名家的生平及对粤剧贡献等内容。南廊及南侧各厢房则陈列“粤剧行当”部分,展示粤剧的音乐、乐器、戏服、道具、布景及记载粤剧史料的书籍、报刊及音像制品等内容。

  每年华光诞,粤剧博物馆都开展系列活动,粤剧名伶和南国红豆的小演员们共同表演,也有对于粤剧发展的座谈会。随着政府对该馆实行免费开放,入馆人次多了起来,有粤剧表演时,每天游客人数往往超1000人次。

  私伙局“唱曲”在民间表演中体验粤剧魅力

  清晨8点,家住塔坡社区的朱伯准时来到兆祥公园一角的小亭中,牵拉电线、布置音响,准备开唱。退休后,朱伯自掏腰包买了整套放碟机、屏幕、功放、调音台,和一帮粤剧票友组成了“祥和曲韵社”,每天活跃在兆祥公园、中山公园,有时还前往广州荔湾湖公园和广州的票友们交流。

  在几年前,朱伯还在各个私伙局中赶场,排位唱一曲现场伴奏的粤剧,一分钟一元钱,一首粤剧唱下来通常要花费近百元,包场则每天需要1000元。“为了唱个痛快,我干脆买电子伴奏,和老伙伴们一起唱歌。”

  祥和曲韵社采取社团会员制,喜欢粤剧的朋友每月交上5—20元不等的会员费,就可以每天聚在一起练嗓。每逢周一、周三、周四以及周六的上午,朱伯和20多个社员都聚集在兆祥公园,随着悠扬的粤剧飘扬开来,小亭附近逐渐聚集起很多晨练的老人,听他们演唱,为他们鼓掌。有时候兴致来了,观众也会“上台”即兴演唱一曲。

  “南国红豆,在粤语地区,我们就是喜欢粤剧。”在朱伯看来,粤剧不仅是陶冶性情,还是锻炼身体的不二法门——唱粤剧需要中气十足,为了在人前表演时能有好效果,老人们经常私下锻炼以提高肺活量。

  在祖庙、石湾、张槎和南庄四个镇街,都活跃着一批像朱伯这样的粤剧忠实爱好者,在中山公园、兆祥公园等大大小小的公园里,也活跃着一大批像祥和曲韵社这样的私伙局。佛山粤剧的繁荣,虽然已经没有了水网红船之上的胜景,但正是因为在民间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爱好者,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不过,最近朱伯也有了一个很朴素的愿望,他希望演唱的电源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两年前,园林部门在小亭附近安装了电源,朱伯和其他私伙局使用一年后,该电源却突然不开放了,朱伯不得不从几十米外的商铺拉电线“引电”。渴望政府能够让私伙局这样的民间文化活动有场地、有电源,好让粤剧爱好者们痛痛快快地唱粤剧,成了朱伯最朴实、最迫切的愿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南方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