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福州10月26日电 (记者 高华生)10月24日,青运会女子U17女排比赛在福建少体校综合竞赛馆结束,最终青岛队击败所有对手获得冠军。不过,在场边看了一个下午,当时引起记者注意的却是第四名——包头一中女排。
和其他各省市排球队基本由二线、三线队队员组建的球队不同的是,包头一中女排是由一群中学生组建而成的,青运会训练比赛之余他们还带着课本每天参加晚自习,在所有的参赛球队中是个十足的“另类”。
“我们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我们队员是带着书本来参加青运会的,我们是唯一一个每天都有晚自习的队伍。”包头一中女排的创建人、青运会U17包头一中女排领队郝振生告诉记者,青运会是非常难得的参赛机会,但球员的学习也尽量不拉下,到福州的这些天每天训练比赛之余,队员都要抽出一到两个小时自习。
“语数外的课本,还有人带的是托福单词书。因为我们的学生学习好,不少学生要参加出国英语考试。比如出国要考的ACT(American College Test)我们以前不少学生考得很好,加上她们的排球专业技能,美国那边有高校5万美元奖学金要她们。像这样的学生有六七个,有几个研究生都毕业了。”郝振生说,有前面毕业生的例子,队员学习基本上不用他们管,“她们看到了这个出路,所以就拼命的学习。”
包头一中女排1978年开始组建,郝振生告诉记者,组建到现在将近270多队员从学校毕业,很多队员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还有不少队员出国留学。“我们队员毕业后发展都挺好的。”他说。
“绝大部分队员学业为主,少数尖子队员可以考虑走职业的道路。”郝振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单腿的巨人走不远”,他同样也有个梦想——自己手底下的队员能代表中国女排出现在奥运会赛场。
“培养一名队员代表中国女排参加奥运会是一个梦想,我们别的都有了(就缺这个)。”郝振生说,现在队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好苗子,他觉得非常有希望。
“19号徐静,去年刚进队的时候1米86,现在蹿到了1米94,才打过一年排球,(脑子)特别灵活。如果培训得当,她自己努力,未来她非常有希望(进国家队)。”在郝振生眼里,1999年出生的徐静是个天才,“技术太全面了,真的是天才,接受能力特别强,去年10月份的时候她扣球都不会,只会垫垫球,现在打得已经挺不错了。”
郝振生说,徐静来自内蒙古下面一个盟市,家在农村,是他们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
“今年招了11个初一的,(2000年后出生)1米77以上10个,其中三个1米80以上,最高两个是1米84,非常好。”
现在不少省份排球队选材难,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走排球这条路。这对于郝振生的包头一中女排来说似乎不是问题。“球队现在有70多个人,周末全部拉出来训练,四块场地都是满满的。”郝振生说,由于坚持两条腿走路,一直把队员学习放在第一位,每天的训练都是安排在下午两节课之后,家长不但不反对,反而很支持孩子练排球,因此招生一直很顺利。除了内蒙外,还有不少外省的父母慕名把孩子送过来。
“我觉得我们这条路算是走通了。”郝振生说,和其他队伍相比,因为只把排球作为一项特长,队员学习一直是第一位的,也就不存在打不出没出路的问题,队员和学校这方面都没有压力。
“内蒙没有专业队,所以教育厅、体育局对我们都很重视,给予政策上支持照顾,比如教育厅容许我们全蒙招生。经济上每年有100多万的保障经费。每个队员每天我们管她两顿饭,也有足够经费保证去外地参加比赛。”郝振生说,之前和一些媒体聊过,包头一中女排能走到今天,特定的环境很重要,目前来看这个模式复制起来似乎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