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抢粮”记本报记者孙翠翠
2015-10-27 03:52:00
 

  “为了保证大米质量,一定要在下雨前把这240多公顷水稻抢回来。”一条10月26日小雨的天气预报,让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合作社的30多位农民打响了“抢粮”战。

  “辛苦一年,汗珠子摔八瓣,就为了种出最好吃的大米,可不能因为被雨浇了,影响了口感。趁着这几天天好,咱哥俩贪点黑。”10月20日,李伟和苏银州每人吃几口面包喝了瓶矿泉水就上车了。夜色里,两台收割机轰隆隆在稻田里来回穿行……

  “埂子边上还有几颗,这块地的有机水稻一斤能卖好几元钱呢!我去收回来。”尹德权把袋子封好,跳下车,就着灯光,把站立的稻子割下来,塞进了收割机。哗啦啦,空袋子里又多了几斤稻粒。

  “去年,加上公司给的奖金,你得挣6万多吧?”老李把袋口封好后,和尹德权闲聊起来。

  “这几年,咱们的大米价格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好。我比前几年多挣了好几倍的钱呢。”尹德权65岁,是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合作社的社员,负责几块地的看水工作。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合作社是吉林省林江农业发展公司的下属单位,种植的水稻经过加工变成高端大米或大米面煎饼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2015年,公司加入长春市大米协会,成为“长春松花江大米”品牌之一,名气也越来越大。合作社的农民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增加收入,提高大米的品质最重要。

  “收工!收工!”合作社负责人马玉坤一声吆喝。捡粒员、接粒员、农机组长等纷纷跳上车。收割机、翻斗车、拖板车浩浩荡荡开出了地头。

  马玉坤是种地的行家里手,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合作社242公顷优质水稻都由他统一管理。为了保证水稻稳定优质,马玉坤统一购种、统一管理,实行看水员责任制,合作社农民的收入直接和大米的产量和质量挂钩。

  “我们的时间很有限,要在下雨降温前把所有稻子归仓。米的口感、产量都影响咱们的收入。”马玉坤每天早晨都开一个碰头会,反复强调的就是“质量”。

  “兄弟们,加把劲儿。老板说了,今年销售比去年还好,还开庆功会……”10月21日6点,马玉坤照例在办公室里简单开了碰头会后,“抢粮”队伍又奔向地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吉林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