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碱巴拉”长稻记
2015-10-27 03:51:59
 

  10月9日,红白相间的“雷沃谷神”在大安市红岗子乡小红岗子屯的稻田里忙碌着。王德金捧着颗粒饱满的水稻兴奋地说:“盐碱地里真的长出了水稻!”

  今年51岁的王德金靠着在外打工,早已成为百万富翁。自打小就知道这里的大片盐碱地不长庄稼。由于实施了土地整理,修建了配套的渠系,引来了嫩江水,使昔日的盐碱地成为富饶的粮仓成为可能。他不顾家人反对,决定放弃在外的生意,承包200多公顷盐碱地,租期30年。

  说干说干。2014年6月,雇机器、请人,平整土地、修排水沟、渠,五六百万元投了下去。今年春天,35公顷土地具备了种植条件。“碱巴拉能长庄稼?还是少插点吧?”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农民冯庆富好心相劝。

  为了增强地力,除了施用化肥外,还增施了有机肥,每公顷用量达五六吨。品种选择了早熟、抗盐碱品种的白稻8和8945。由于土壤粘性大,泥浆不分离,插不下秧。时令不等人,学化工出身的他就一边往地里增加酸的使用量,一边增加沉淀剂,确保了秧苗立得住,插秧难题化解了。6月5日,秧是插完了。啥样,他心里也没底。

  他天天早早起床,一直忙活到天黑。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秧苗顽强地生长、开花、结穗,盐碱地里终于收获了金灿灿的稻谷。虽然,有断苗的,收割后发现亩产量竟达到了千斤。“现在有了经验,明年每亩增产四五百斤不成问题。”这不仅超出了王德金的期待,也让更多种田的老把式改变了观念。

  第一年就试种成功让王德金信心满满,“明年扩大面积,再建加工厂,让更多人吃上好米。”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吉林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