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夕阳里的咏叹——养老机构里的“银发中国”观察
新华网南昌10月20日电(记者陈建华、赖星)秋日午间。江西上饶市福海老年公寓,老人们静坐在回廊中,随着阳光的游移不时挪动着身子,生怕这暖阳瞬间而逝。
他们都保持着一种等候的姿态。等候许久不曾相见的子女,等候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等候夕阳斜照的那一刻……
摆满儿孙照片的桌台
2216房,桌上最显眼的,除了摆放整齐的一堆药瓶,就是6个相框。
相框里框着的是老人对亲人的惦记。
“国庆放假,孩子们都来了。只是没走多久,就又开始想了。”86岁的张慕陶觉得与儿女相聚的时间过得太快。
今年1月,经过多番比较,她从同城的一家养老院搬至福海老年公寓。
“我告诉我的孩子们,这里环境服务都很好,自己过得很愉快,他们也就没有反对。”张慕陶清楚,3个子女也都已退休,随他们一起常住多有不便,不如自己找个去处,减轻儿女负担。
明白老人的心意后,62岁的小儿子于江建陪伴母亲同住养老院。年底,在北京生活的大儿子则会接她北上,躲避南方没有暖气的冬天。
同一座城市里的狮山村,78岁的王子荣感叹:“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丈夫十多年前去世,4个子女都在沿海城市打工,好在有一对正上高中的孙儿相伴。
只不过,再等两年,孙儿们高考后也将离开农村老家。那时,是投奔儿女,还是入住养老院?她没敢多想却又不得不想。
“你要是不干了,我也不在这待了”
江西上饶养老服务中心,84岁的徐仁秀坐在轮椅上,缠着纱布的左手至今未愈。
为减轻护工赵月琴的负担,她在夜里1点偷偷爬起床擦洗身子,不料跌倒了。
上饶养老服务中心有300名老人,其中80%为失能老人,由30名护士与60名护工24小时轮番照顾。
护士负责打针送药;为老人擦洗身子、倒马桶这类贴身的事,则落到护工身上。
在这里,护工是老人最亲近的人。
4年前,在家务农的赵月琴经人介绍进城做护工。丈夫过世那年,她刚好30岁,出门种地时,想到要独自拉扯4个孩子,就忍不住哭。好不容易熬到子女长大,做了护工后,还是常哭。
“现在是被急哭,有时刚把一位老人家擦洗干净,另一位又大小便失禁。”因为人手紧张,赵月琴不得不一人照顾7位老人,难免手足无措。
四年的春节,她只回过一次家,待了两天,因为放心不下养老院的老人,在第三天一大早就往回赶。
徐仁秀对她说:“你以后要是不干了,我也不在这儿待了。只有你知道我喜欢吃什么、穿什么。”
“现有的护工和老人比例,远达不到1:3的标准配置。”让总经理王宜华忧虑的是,由于工作苦、脏、累,像赵月琴这样尽职尽责的护工严重短缺。
而根据国家标准,初级护理员还应具备初中以上学历,不少于180标准学时的培训,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遗憾的是,现有的护工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持证率低,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则不太愿意从事这一“低端”职业。
“旱涝不均”的养老机构
并不是每一个想进养老院的老人都能如愿。
江西南昌东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得早的老人已经住了5年,来得晚的预约登记排在百十名开外。
“人老了,喜欢热闹,这个养老院挺适合我。”86岁的欧阳绶庆幸自己赶了个早。
东湖区约有8万名老人,各类养老机构床位不足5000张,其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72张床位全部满员。
“养老院所处闹市寸土寸金,我们很难再扩大规模。”这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主任谢捷介绍说。
目前,江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610万,养老机构床位总数18.7万张。“就全省而言,床位是够的,但一些新建养老院由于地处偏僻,无人问津,甚至被闲置。”江西省老龄办事业发展处处长肖守渊介绍。
除了“旱涝不均”,养老机构还面临其他一些问题。
失独老人隋大奇的妻子不久前过世,自己也半身瘫痪,68岁的他已老无所依。
“我们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建议他的小姨子作为监护人,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谢捷说,一些失独老人、空巢老人一旦发病入院,身边连一个签字的亲人都没有。
专业护理人员匮乏,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突出……与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乡间墙根到城市社区,从孑然一人到儿孙满堂,从体弱多病到身心悠然,在他们看来,无论晚年何处安放,老人自有老人要过的生活。但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银发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