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可能到了不可持续的拐点
本报讯(记者张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备组长邓兴旺10月18日在天津表示,我国农业生产中肥料越用越多,粮食产量却趋于平稳,出现了“肥料换高产”但“增肥低增产”现象。
历时两个月的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今天在天津市武清区闭幕。在绿博会举办的“国土绿化与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邓兴旺说,众所周知,中国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22%以上的地球人口,但农村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出现了耕地城镇化、盐碱化、沙漠化以及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
他呼吁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恢复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他说,中国耕地占全球7%,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却是全球的35%。目前高氮化肥用量国家中,中国是唯一的“增肥低增产”类型。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11年连续增长,但“十一连增”代价巨大,“我们很可能到了一个不可持续的拐点”。
邓兴旺建议,通过加大粮食进口量解决国内粮食部分需求,以实现土地轮休,积蓄更大生产能力,而不是每年把土地用到极致。
他还主张农民“就地现代化”,即就地得到教育和就业,实现安居乐业。他指出,如果把受教育的人口都转移到城市,依靠没出路的剩余农村人口是不可能完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现代化的。
邓兴旺还强调,现代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少化肥少农药的作物品种。在创新方面,一定要改变目前农业科技研究与产业脱节的现状,打破以论文为核心的农业科技评价导向,以解决农业问题而不是论文、评奖作为衡量标准,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促使农业科技人才的选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