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为新人新作搭台 “王小蒙”捧出委约舞剧《青衣》
2015-10-20 04:38:01
 

无图说

  ■本报记者 诸葛漪

  空口吞下治肠胃病的药粉后,王亚彬开始为当晚演出彩排。昨今两晚,她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剧《青衣》作为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原创剧目,在马兰花剧场上演。作为舞蹈演员,最不陌生的就是伤病,王亚彬不爱谈辛苦,更愿谈创意与发展。

  为新人新作搭平台

  去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论坛“艺术家谈创意”,王亚彬来了,她的主题是“创意离不开执行”。系列作品《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连演7季,每季都根据生活体验重新调整。王亚彬不讳言经历过“家里蹲”,“拿了全国舞蹈奖项在家等着,等着导演叫你参加各种各样晚会、舞剧。”她认为,有创意是很好的开始,但得把创意变成现实,否则等于零。创意变成了作品,还得与观众见面,在不断演出中获得生存能量。王亚彬连续两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视频推介会,面对国内外艺术机构总监、经纪公司高管侃侃而谈,推销自己的节目。今年她带来新作《青衣》,“上海国际艺术节集交易会与演出为一体,这种形式在国内外少见。昨天我参加完视频推介会,今晚有兴趣的买家就可以直接来现场看整场演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艺术节为《青衣》安排表演场地,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还邀请评论家观看演出,为新人新作搭建平台。”

  王亚彬6岁习舞,9岁从天津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6年后保送本科,专攻古典及民族舞蹈。但是真正让她走进大众视线的,却是在电视剧《乡村爱情》出演王小蒙。毕业十年里,她当过主持人,演过七部影视剧。但她最终放弃光鲜亮丽的荧屏,选择艰苦寂寞的舞台,“舞蹈是现场艺术,转瞬即逝,不可复制,让我尽情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做个全才舞者非常难,我选择了舞蹈,舞蹈选择了我。”

  创新离不开本土的根

  王亚彬在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推拿》中扮演金嫣时,看中了毕飞宇的另一部中篇小说《青衣》。小说主人公京剧演员筱燕秋因饰演《奔月》红极一时,却在其最黄金的年代被逐出舞台。

  王亚彬对《青衣》一见钟情,“生命该如何寄托呢?不仅是筱燕秋,可能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拿到小说改编权后,王亚彬重读了很多遍原作,在欧洲巡演回程航班上十几个小时没有合眼,“忽然间就豁然开朗,我把小说当中可以做成舞段的部分非常顺畅地罗列出来了。”

  舞剧《青衣》全长80分钟。小说中琐碎的生活场景在舞台上被剔除,突出强调人如何面对生命、如何面对时间。“手法看上去有些像电影。”王亚彬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舞蹈创作中涉及戏曲。”筱燕秋的行当是青衣,戏曲《奔月》成为舞剧戏中戏,“要么不用戏曲片段,如果用,就要找最好的老师。”王亚彬专程到石家庄拜访戏曲大师裴艳玲,学习手势、身段。

  国内时下新创舞剧多为传统经典或民族题材,王亚彬却选择了一部当代小说,“我是80后,我们这代人机会很好,我之前制作了《生长》在世界各地巡演。走出去,再回来,作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眼界变得特别远、特别开。”在王亚彬看来,创新离不开本土的根,“我在欧洲看印度舞蹈家作品,也融入了印度古典舞影子。正是中国、印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养分,区分着我们与欧美舞蹈家,让我们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