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0月19日电(记者王卓伦 王菲菲)身处大山深处的山西吉县,在这个坐拥壶口瀑布的国家级贫困县里,是苹果撑圆了九万农民的“钱袋子”。
秋意正浓的黄土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吉县东城乡柏东村的陈巧香在果香四溢的果园里笑得合不拢嘴,她对记者说,按照时下的收购价格,她的四亩七分地果园的预计收益能达到十二三万元。
“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土层深厚,这些适宜苹果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的自然条件,吉县都有了!”副县长汪朝林说,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吉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名优特苹果生产基地。
汪朝林介绍,在吉县农业经济构成中,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苹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80%以上的行政村是“一县一业”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苹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苹果。
“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在吉县,记者看到,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富了农民,还带动了劳务、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乡间随处可见苹果树,县城里遍地苹果铺,高速公路上奔驰的卡车队满载苹果,红红的苹果让这片黄土地增色不少、充满活力。
苹果树成为“摇钱树”,不仅得益于规模的扩大,更得益于品质的提升。吉县东城乡党委书记李桂萍说,过去许多果园都因为栽植太密,影响到苹果的质量和效益。
自2013年11月起,一场让果农们“忍痛割爱”的减密间伐运动推广开来。“不能只图数量不管质量。”吉县果业中心主任丁春刚说。
丁春刚介绍,起初工作特别难做,毕竟对于果农来说,果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但当大家看到那些减密间伐后收获的个头大、质量优的苹果被果农高价买走后,便陆续采纳了这个建议。
“在我的眼里,每一株果树都有生命,每一粒果实都有思想。”二十年前,杨朝晖从山西大学法律系毕业,与众多努力跳出农门的同学不同,他返回了哺育自己的黄河畔。他说,苹果树不仅仅是他的“摇钱树”,更寄托了他渴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能带领更多人走上健康之路的理想。
如今,无论是在山西还是广东、在东南亚还是俄罗斯,个头大、颜色红、水分够、糖分足的吉县苹果,满足着各地人们的味蕾。
丁春刚说,目前全县正在推进给每颗苹果发放“身份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标签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颗苹果的全部信息,包括产地、销地、成交日期、果农姓名等。“用汗水奉献自然,自然一定会给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