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0月18日电(记者王卓伦、王菲菲)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怎么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富足起来呢?位于大山深处的山西吉县,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大量喜闻乐见的微电影,让这个黄土高原的传统农业县充满了人情味与正能量。
“我一个农村人,以前能看上电视都困难,从没想过能和拍电影扯上关系。”吉县桥南村村民陈黎花没想到,以她多年来乐观面对苦难生活、坚持照顾瘫痪的丈夫、抚养一双儿女成才这一故事为原型的微电影播出后,许多陌生人前来捐款捐物,因公受伤的丈夫也得到了司法救助。
这部仅有15分钟的微电影《妈妈》,只是吉县已经播出的62部微电影的一个典型。自2013年7月起,吉县正式实施“一村一故事”的微电影拍摄工程,计划让大多数村民觉得遥不可及的电影拍摄,覆盖到全县的79个行政村。
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爱琴说,已经完成的62部微电影中,参与过的导演、编剧、演员、摄像等已超过1000人,全都是能说当地方言的吉县人。“有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农民。”
记者在拍摄制作了多部微电影的吉县七星文化传播公司看到,厚厚的一摞演员报名表上填写着踊跃报名的村民们的基本信息,而在报名表旁边,村民们集思广益编写的剧本已经通过最终敲定,等待呈现荧屏。
关于拍摄微电影的经费,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彦章说,县委、县政府坚持“不用群众花一分钱”的原则,以政府购买方式低成本采购、文化企业公益性拍制、宣传部门协调监制的模式,保证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每部微电影的成本,通常不会超过5000元。尽管没有报酬,但群众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许多人主动提供素材、撰写剧本,争当演员更是常见的事。”王彦章说。
随着经验不断积累,吉县微电影的题材正在一步步扩展,不仅包括讲述崇德向善故事的《妈妈》《承诺》、《让低保》,也包括普通百姓奋发图强故事的《追梦》《山魂》等。
“自己创作、自己参与、自己感悟,这比口号式的精神文明宣传更打动人心,比标语式的精神文明引导更贴近人心。”吉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永芳说,毕竟,文艺源于人民,文艺也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