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千年窑火的守望者
2015-10-16 04:42:17
 

  本报记者 张玉珍

  1982年,付碧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为谋生计,他曾到浙江、上海等地务工,当过车间工人、服务员、销售商。为了圆儿时的陶瓷梦,2002年,他毅然回乡进入景德镇一家陶瓷作坊当车间工。

  付碧林说,当时,陶瓷作坊规模不大,面对脏活、累活、苦活,他没有抱怨,只是埋头苦干。那时,他每天吃饭、睡觉都在作坊,没日没夜地学吹釉、装窑,研究陶瓷历史、釉料和泥料配方。从练泥到刻模,从揉泥到补水,从打胶到吹釉,原本要花1至3年时间才能掌握的工艺流程,他短短数月便已领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倒闭或合并,付碧林所在的陶瓷厂也不例外。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向陶瓷厂管理层建议,由生产仿古瓷转为生产日用瓷,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

  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从生产仿古瓷到转型生产日用瓷,各种技术上的问题迎面而来,烧出的陶瓷出现了变形、吸烟的现象,以致烧一窑,倒一窑。为攻克技术难关,付碧林整日整夜待在生产车间,最终开辟了生产日用陶瓷的新天地。

  景德镇从来不缺技艺高超的烧瓷师傅,缺的是创新意识。付碧林认为,传统陶瓷应结合时代元素,在装饰、表现手法上创新。为此,他将多年钻研的中国传统吉祥寓意花纹,结合到新时代的瓷器上,赋予瓷器丰厚的文化色彩。为再现宋代官窑青瓷,他不仅细细追溯官窑瓷的工艺特点,还反复实践烧制。经过五年的不断实践,他研发的影青瓷和官窑青瓷一面世,便收到市场的良好反馈以及陶瓷行业专家、大师的认可。

  2014年,得知APEC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这个消息后,付碧林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研发烧制的瓷器为国争光,向世界展示瓷都景德镇的风采。

  说做就做。付碧林翻资料、做实验,认为设计文房四宝最富文化气息,最能展示中华民族特色。为此,他以“莲瓣、莲子、莲心”为主要刻纹,精心设计创作了《莲心》文房四宝。这套文房四宝入选2014年北京APEC会议。今年4月,《莲心》文房四宝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付碧林说:“荣誉已成为过去,我要一直奋战在陶瓷研发、生产一线,做一名千年窑火的守望者,让景德镇陶瓷文化发扬光大。”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江西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