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脱贫有技术 致富有门路
2015-10-11 08:20:46
 

  9月22日,位于三明工贸学校的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香气四溢,第137期70多名学员在学习制作烧卖等客家小吃。学员张水金是石壁镇的贫困户,参加培训,让她学到制作小吃本领。“培训完后,准备去泉州开家小吃店。”

  宁化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7720户22756人,有1778户5513人脱贫。宁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林移发说,该县以产业为抓手,向土地要效益,通过整村推进,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学技能快脱贫

  城郊乡夏家村的王重文是客家小吃培训的受益者之一。他妻子患重病,家里负债累累。去年,在结对帮扶的乡小吃办主任张启斌动员下,他参加了第106期客家小吃培训。经培训,王重文在城区开起小吃店。现在,每月纯收入3000多元。“小吃店解决了家庭的大问题。”王重文说。

  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县里有“四免二优先”政策,即免学费、吃住、赠送一套厨师服、赠送一套餐具,优先推介就业、优先安排贷款。县小吃办常务副主任刘亮松介绍,宁化现已完成客家小吃创业培训136期,免费培训学员7840人,其中贫困户学员689人。贫困户自主或与人合伙开办小吃店141个,还有384户贫困户学员在各类餐饮店帮厨帮工。

  “适合做小吃的,可外出;本地有出路的,就地发展。”县农业局副局长罗光钟说。

  县里鼓励来料加工企业到贫困村,让更多贫困户留下来。今年,给予扶持补助全县贫困村发展鞋面、电子配件、农产品加工等来料加工点50余个,帮助30个村21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淮土镇禾坑村引进香港祥龙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加工鞋面。“每天工资有80多元。比原先在家里种3亩地强多了。”负责给鞋面折边的刘水才说。

  该县还推动“量身定制”扶贫模式。依托薏米、河龙贡米、油茶等5个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建立了10万亩河龙贡米基地、18万亩淮土油茶基地、5万亩宁化薏米和6个贫困村獭兔养殖基地,带动1000余个贫困人口从事特色产业经营。

  向土地要效益

  在石壁镇杨边村,村民正在公园散步。身后,经过立面改造后的房屋客家风味浓郁。

  镇党委书记阴晓萍介绍,通过拆除危旧房屋215间,新增耕地27.6亩,获得土地增减挂钩资金810万元。有了这笔资金,

  (上接第1版)贫困村杨边村大变样。房屋变漂亮了,村里有了公园,还发展旅游事业,贫困户有了更多就业途径……

  据了解,宁化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捆绑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投入3.44亿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房屋立面改造,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杨边村村民张思炎家六口人,三人残疾。去年村里建起观光农业园。按照“入股分红型”模式,他拿出一亩地入股,每年租金1500元,年底可分红。“到葡萄园务工每天可以挣80元,加上分红,现在一年的收入有1.8万元。”张思炎说。

  为增加贫困户收入,宁化积极引导贫困户将耕地、林地入股农林大户、现代农业企业,通过保底收入、盈利分红,增加资产性收入。目前,全县耕地入股近1万亩、林地入股3万余亩,初步实现规模经营。

  打基础共致富

  整村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务条件,这是宁化整村推进扶贫的目标。为此,该县改变以往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做法,整合农业、国土、水利等各块资金资源,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今年,投入3000万元,基本完成534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石牛村是贫困村,属洪涝灾害地。镇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户进行立面改造,农户每平方米出资5元,其他由镇里包干。除了立面改造的“福利”外,村民赖贤栋还享受了农田改造、产业扶贫等整村扶贫政策。今年“5·19”洪灾过后,大水冲毁了3亩地。驻村的县水利局干部得知后,立即组织修复。

  在县乡扶持下,村里成立了“王中王”辣椒合作社。赖贤栋以前只种水稻,一年家庭总收入8000多元。今年,他将4亩地全种上辣椒,每亩纯利润达到4000多元。

  在住房条件改善上,该县依托造福工程搬迁项目,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去年,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1467户,今年,计划异地搬迁改造771户,新建3个30户和1个50户集中安置区。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福建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