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山东禹城推进“小农水”工程 16万亩农田喝上“自来水”
2015-10-10 11:34:20
 

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泵站外景。新华网记者 李志强 摄

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泵站内景。新华网记者 李志强 摄

禹城市辛寨镇后科村三号机井。新华网记者 李志强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李志强)10月9日,在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温庄村田地里,辛寨镇农民用水协会副会长、温庄村支书兼农民用水协会分会会长温付兴提起给水栓不久,来自泵站的“自来水”便通过“小白龙”流进田间。“之前都是靠天吃饭,自从2013年用上泵站的自来水后,粮食产量提高了很多。现在村民的小米平均亩产量已达到1100斤,而玉米产量能达到1500斤了。”温付兴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温付兴介绍说,在辛寨镇各个村的农民用水分会,除会长外,还都配有数名灌溉水管员、管网水管员。自从2013年温庄村成为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项目(“小农水”项目)覆盖区后,外出务农人员不用在农忙时节专门返乡浇地了,他们的亲属只要给水管员打个电话,就可以让他们免费代为浇水了。无论是靠近徒骇河的泵站管道灌溉片区还是距离徒骇河稍远的机井管道灌溉片区,农田浇水只需要交纳每度电为1.2元的电费,就可以用这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浇地了。“看起来比传统的土渠管道浇水多交了钱,用综合效益算起来,这样的灌溉方式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时间、水量,还提高了粮食产量。现在农民都学会了算综合账,广大村民都很乐于使用这样浇水方式。”温付兴说道。

  在机井管道灌溉片区禹城市辛寨镇后科村麦田里,后科村3号机井井长高树言介绍说,农田里的水栓每个50米远设置一个,井水干净,水流也大,井里时时有水。自从两年前农田喝上“自来水”后,不仅省工、省时、节水,而且粮食产量还有了大幅提升。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年来,禹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其他种粮大户耕种。像浇地、施肥与收割等诸多环节,无论是家中缺少壮年劳动力的家庭还是承包大片土地搞粮食果蔬规模种植的农户,都离不开现代农业设施支撑。伴随机械化普及,施肥收割等都迎刃而解。然而,对于大片耕地,用人力驱动“小白龙”来浇水,劳动强度过大的灌溉难题一直有待彻底解决。

  禹城市水务局副局长王颖介绍说,为解决广大农民的灌溉难题,禹城市水务局设立灌溉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小农水项目。为推进“小农水”工程持续发挥作用,五年来,禹城市水务局和多个乡镇党委政府通力合作,成功探索出一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程管护机制,即泵站罐区“市级灌溉服务中心+镇级农民用水协会+村级农民用水协会分会”管理模式,井灌区实行井长负责制,工程管养实现了“自我造血”,建后管理走上了“有人管、有钱修、管得好、用的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王颖介绍说,禹城市目前已成立10多个农民用水协会,率先在辛寨镇开展了灌溉管理的探索,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全镇5个泵站设施维护、田间设施的维修保养及收取灌溉服务费等事项都由农民用水协会负责完成。协会除了负责统一供水、统一灌溉、统一收费、统一管理,并对灌溉工程进行定期维护外,还协调村组之间、用水户之间的灌溉用水问题,减少纠纷,提高了灌溉效率。辛寨镇“小农水”项目区群众原先浇一遍水需要17天,现在12天就能浇完。

  当前禹城市水务局正在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推动水利事业发展。“为全力实施小农水试点项目,水务局与乡镇党委政府通力合作,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王颖说道。

  “传统的灌溉模式为灌排合一、多级提水、大水漫灌,费时、费水、成本高。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实现了灌排分设、一级提水,破解了一家一户购置灌溉设备投资大、安装机泵难等问题,节省了水资源,平均亩产提高10%以上。”禹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广臣介绍说。

  据悉,禹城市小农水试点工程至今已有5年,摸索出了较为成功的规模灌溉经验。5年来,禹城市水务局投资1.6亿元,连续五年实施小农水工程,共完成泵站提水进管道、机井提水进管道等类型工程16万亩,累积节约用地4600亩,年节水960万立方米,年增产1600公斤。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