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场面(资料图片)
国学教育
描述一场战争,可以用宏大的叙事诗一般的笔调,然而,一旦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免会重复,因为所有的大战都会有相同乃至雷同的一面,一下笔就是千军万马、铁马冰河、势如破竹……固然浩大,却不免缺乏个性。想要表现每一场战役的个性特点,非得抓住细节不可,这样才能显示出差异性,从而让人能记住。《左传》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范例,甚至后人一直不能超越。
姑且举例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这场战争的发生似乎有点乌龙。在诸侯国中处于夹心饼干位置的郑国,遭到急于称霸的楚国的进攻,晋国看到小兄弟郑国挨揍了,马上派兵救援,结果一场针对郑国的战争,变成了晋、楚两个大国的对垒。
打还是不打呢?双方都蛮纠结的。楚庄王一心想称霸,还是想通过打败晋国立威,但大臣们意见不统一。大臣伍参就说要打,而著名的贤臣孙叔敖却说:打什么打,我们楚国连年征战,够累的了,如果这次打不赢晋国,恐怕到时吃了你伍参的肉都不够挽回损失,“参之肉其足食乎”?伍参则幽默地回答:到时候如果战败,我的肉早被敌人吃了,还轮不到你们来吃。这是第一个有趣的细节,楚国大臣针锋相对但又不失幽默的面貌跃然纸上。
晋国方面主张不战的占绝大多数,但是郑国这时候使坏,派使者去晋国军营怂恿他们向楚国挑战,因为郑国想通过两个大国决战,使其中一方被打残,然后他们郑国可以死心塌地臣服战胜的一方,免得两头不是人。楚国当时也用了障眼法,故意将自己的军队整得很弱的样子。晋国一见,以为好欺负,于是就开战,仗就这么打起来了。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军事的上升期,见谁灭谁,所以双方兵力一接触,晋国的军队就溃不成军,撒腿就跑,甚至指挥官还鼓励士兵逃跑,例如将军桓子居然下令:士兵们谁先渡河逃跑的谁就有赏金。这是一条让晋军战斗力彻底瓦解的命令,士兵们一听,纷纷抢着上船,先上船的士兵用刀砍后上船的士兵手指,导致大量的断指堆满船只,《左传》是这么描述的:“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一个“掬”字将血淋淋的军队溃散场面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字里行间似乎可以嗅到当时的血腥味,似乎可以听到被砍断手指的士兵的哀嚎,这比“兵败如山倒”,“纷纷溃散”之类的描述细致多了。
接下来的场面更令人叫绝。晋军在前面逃跑,楚军在后面追赶,本来是杀红了眼的战争,双方应该兵刃相见,结果却写得像一次欢送。晋国的战车陷入泥坑,跑不动了,楚国的士兵居然教敌人怎么逃跑:喂,楚国的弟兄们,把马车前的横木抽掉,马就可以跑啦。晋国士兵听从追兵的建议,抽掉横木,但马匹还是跑不动。楚国的士兵又教他们:你们把战旗拔掉,把辕前的横木也拔掉。晋国士兵还是依照敌人的建议而行,果然战马就跑动起来了。为了表示对敌人的感激,晋国士兵回头喊:谢谢楚国的兄弟们,看来你们在逃跑方面还是挺专业的,我们自愧不如呀,“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这个颇带喜剧色彩的场面,将楚军的从容,晋军的狼狈,都勾勒得如在眼前,还有着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这比所谓的“天地变色”、“地动山摇”来得生动。文/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