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水文站一干30年 观测水位步行3万公里
自与水文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赵永宏(见图)在最基层的水文站一干就是30年。当上辛庄水文站站长后,他带领站员们仅观测水位步行距离就有3万多公里,实现了水文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平凡的岗位上,赵永宏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水文领域一钻30年
1984年到站上时,水文工作对高中毕业的赵永宏来说像是一口待开发的井,这个门外汉并没有望洋兴叹,他像一个谦虚奋进的金刚钻,在水文领域钻研探索,一钻就是30年。
水文观测站地处偏僻,几间简陋的民房,一张木板床,一张旧办公桌,两个记录本,没有电视等娱乐设施,只有一台时响时不响的电子管收音机。自己种菜,自己解决一日三餐,到了冬天还要自己运煤烧炉,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就在这种艰苦、单调、孤寂的工作环境中,他没有气馁和松懈,而是一直紧跟水文发展的步伐,孜孜不倦地学习。
提前同行业用上计算机
1998年,水文站上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完全没有电脑基础的赵永宏对这个新事物“动起了脑筋”。他想,如果将计算机操作用于水文计算,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
凭着钻劲,赵永宏想方设法把计算机知识吃透,翻阅大量书籍,每本书都详细看了十多遍,遇到没有详解的图片,还会跑到十来公里外的管理处请教专业人员。他利用Excel软件和一些简单编程制作“流速仪计算表”,经两年多的钻研编制和十几年的水文观测资料详细校对,提前同行业10年时间运用计算机进行水文日常计算及整编。
站在冰水里测流量
水文岗位有特殊性,不能准时到岗,没有第一手水文测报数据,就不能科学做出洪水预报。
赵永宏30年如一日,只要有乌云,他就提前做好“战斗”准备,回单位值班。他家离单位很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初,骑自行车从家回单位要两个多小时,但只要下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单位赶。在一次赶回单位的途中,深夜天黑路滑,加上电闪雷鸣,被对面赶来的骑车人撞得双双摔倒在了地上,他不顾伤痛,爬起来就接着赶往单位。
每次洪水袭来,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抢测洪峰时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到了冬天,还要站在寒冷的水中进行流量测验。河对岸的房屋里,除了浮标就只有用破木板子随意搭起的根本不能称为床的“床”,生活起居用品异常简陋。可他从来没有过抱怨,用一颗平常心和坚定的意志坚守着这一份职责。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